现在的人,不管是女性,还是男同胞,都是整天把减肥挂在嘴边,也是受到这个影响,有的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也纷纷加入到减肥大军中。这些人,为了减肥也是对自己足够的狠。
就拿我公司的一个女同事,她一米6多的身高,体重也就是110多斤,却天天都说减肥,中午的时候都是吃得很少。有时候还就是一根玉米,有时候就是一个苹果。
平时就基本都是素菜,很少吃肉的。还说“好女不过百”,她的目标就是减到100斤以内。看她这样减肥,公司的一些其他的同事也受到影响,纷纷加入减肥 的队伍中。
然而,在我国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胖妻九分财,不富也镇宅”,这个应该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听说过。
之前听奶奶说,他们那个年代就从来没有听说减肥的,只是在最近一二十年才出现的。在当时都是认为胖是一种美,至少是一种福气。
那这句老话是什么意思?为何老祖宗把胖当做是一种福气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话到底有没有道理!
一、俗语溯源
“胖妻九分财,不富也镇宅”的说法,根源在于古代农耕社会的生存法则。
在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的年代,食物是稀缺资源,能否吃饱饭直接关系到生存。
体态丰腴的女性,意味着家庭具备稳定的食物供给,既能保证自身健康,也暗示着有能力养育后代。
这种“富态”被视为家庭殷实、生活富足的象征,与财富产生了直接关联。
从生物学角度看,丰满的体型往往代表着良好的营养状况和生育能力。在“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能生育健康后代的女性被赋予了更高的家庭价值。
古人认为,胖妻不仅能承担起延续家族血脉的重任,还能将这份“福气”传递给整个家庭,起到“镇宅”的作用——守护家族安宁,保佑子孙兴旺。
二、社会分工视角
在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模式下,女性承担着操持家务、养育子女、照顾老人的重任。
体态丰盈的女性通常被认为体力充沛、精力旺盛,能够更好地应对繁重的家务劳动。
无论是纺纱织布、洗衣做饭,还是照顾一大家子的饮食起居,都需要强健的体魄作为支撑。
此外,“镇宅”还蕴含着对女性德行的期待。古人眼中,“胖妻”往往性格温和、包容大度,能够协调家庭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为家庭营造和睦的氛围。
这种“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使得胖妻成为家庭稳定的象征,被视为家庭财富之外的另一重保障。
三、审美变迁:从丰腴之美到多元标准
古代对女性丰腴之美的推崇,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唐代绘画《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女性,皆体态丰腴、雍容华贵,反映出当时以胖为美的主流审美。
这一现象不仅与社会物质富足有关,也与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多元民族融合的背景紧密相连。
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进入近现代社会后,生产力提升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从“生育能力”“持家能力”逐渐转向职业能力、个人才华,审美也更趋向于轻盈、纤细的体态。
然而,即便在现代社会,“胖妻九分财”所蕴含的对家庭和睦、生活富足的美好期许,依然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这句俗语既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财富与美的理解。
在今天,我们解读它、反思它,并非要重拾某种陈旧的审美标准,而是要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包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婚姻与生活,守护真正的幸福与美好。
其实说句实在话,小编也是很反感现在很多人追求的“以瘦为美”的审美,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还是要丰满一点,只要不是特别胖,适当的胖一点这样更好。反而是哪些太瘦的人,感觉弱不禁风,根本看不出哪里美了,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