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每年5月18日,全世界博物馆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国际博物馆日。这个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1977年发起的全球性活动,最初是为了呼吁公众关注博物馆的价值。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文博行业交流发展、提升社会文化认知的重要平台。
2025年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解读
国际博协对本年度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做出阐释,鼓励全球博物馆积极参与庆祝节日。按照惯例,即将在今年举办的国际博协第27届大会(2025年11月11日至17日,迪拜)主题与博物馆日主题一致,并下设“非物质遗产”“青年力量”和“新技术”三个分主题。
结合相关信息,中国博协秘书处对主题解读如下:
“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致力于突出展示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变革作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远的社会、科技和环境变迁,本年度主题关注了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如何为世界指引航向并做出贡献。博物馆不只是保存藏品的空间,更是主动塑造可持续包容性社会的参与者。
本年度博物馆日主题继续回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针对目标中的第8、9、11项:
目标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
博物馆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并提供为社会赋能的教育活动以支持本地经济发展。
青年的力量将为打造未来博物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是推动和应对不断变化世界的驱动力。围绕“青年力量”主题将探讨如何在博物馆未来建设中加强青年参与,通过社会教育等多样化公共服务项目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解过去的窗口、反思当下的工具和塑造未来的平台,以促进博物馆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目标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
通过培养创造力,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博物馆推动创新并提升可及性。
主题将探讨如何使博物馆成为创造和保护文化、观众参与、教育以及高效运营的创新前沿。随着技术进步推动社区快速变革,加之远程教育的兴起,博物馆有机会运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提升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改善运营成效。博物馆应思考如何运用新技术满足或预测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保持其核心体验中文化表达的力度与真实性。
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博物馆作为促进包容性、适应性及遗产保护的文化中心,致力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博物馆不仅关注物质遗产,也应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发挥动态作用。非物质遗产凝聚了文化身份的精髓,彰显深厚且多元的文化背景。面对城市和社区的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迁移、社会模式突变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快速变革,博物馆应勇于探索新策略和新实践,为文化遗产及其所依托的社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国际博物馆日的发展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1977年,协会创立国际博物馆日,并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启全球文博行业的年度盛会。从1992年开始,每年国际博物馆日都要确定活动主题,这些活动主题折射着时代命题。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聚焦博物馆如何应对社会变革与技术创新。
博物馆的发展
古时候,博物馆是王室、贵族、富商、教会的私人藏宝室,一般不对外开放。现代公共博物馆的雏形始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馆首次向平民打开大门,为公众提供了学习、教育和欣赏的机会,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第一所学理意义上的博物馆是1905年建立的南通博物苑,隶属南通师范学院。到了2024年,中国博物馆数量已达6833家,年参观量突破12.9亿人次,相当于每位中国人每年至少走进博物馆一次,中国也成为全球博物馆体系最活跃的国家之一。
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
每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将举行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这个属于博物馆以及全世界文博爱好者的节日,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作为书画艺术的殿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馆内珍藏大量珍贵书画作品,系统展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与独特魅力。通过精心策划的专题展览、学术研讨和公共教育活动,博物馆让传统文化以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未来,清渭楼美术博物馆将继续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创新传承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