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台北一场春节餐会上,台湾政坛的重量级人物郑丽君刚说完一句挑衅性的话,就被老牌艺人郑惠中狠狠扇了一巴掌。
那句话是什么?“台湾永远不会是中国的一份子”。这话一出口,现场的气氛瞬间凝固,随后一记耳光打破了沉默。
郑丽君是谁?
她为啥这么惹争议
先说说郑丽君这个人。她不是一般的政客,而是民进党里的核心人物,1969年出生在苗栗县,家里背景有点复杂——她爸是跟着蒋介石撤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人。
按理说,她应该有点“统派”基因吧?结果恰恰相反。她考上台大哲学系,还在学校搞了个掌中剧团,脑子灵光得很。
后来跑去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拿了个哲学硕士,差点读完博士,回台后在东吴大学教政治学,顺便混智库圈子,履历亮瞎眼。
2004年,她才35岁就当上了“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创下最年轻部会首长的纪录。
2012年到2016年,她当过不分区“立委”,主推文化和教育改革。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她直接被提拔成“文化部长”,成了民进党文化政策的大脑。
这姐们儿上任后干的事儿可不小——大力搞“去中国化”和“去蒋化”。
啥意思?就是改教科书,砍掉跟中国有关的历史内容,还推着拆蒋介石像。
这招在绿色阵营里是大受欢迎,觉得是在保卫台湾的“主体性”,但在蓝色阵营和不少老一辈人眼里,这就是在挖他们的根。
郑丽君的政策让她的名声两极分化。
支持她的人觉得她有胆识,是“台独”理念的铁杆推手;反对她的人恨不得跳起来骂她数典忘祖。她这人吧,聪明是真聪明,硬气也真硬气,但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你说,她站在台上说“台湾永远不会是中国的一份子”,这话能你觉得能说吗?郑惠中又是什么人?
为啥忍不住动手
再看看扇巴掌的主角——郑惠中。她不是什么流量小花,而是1950年代出生的资深艺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台湾电视剧圈混得风生水起。
跟郑丽君一样,她爸也是国民党军人出身,所以她对蒋介石、对两岸文化联系有种天然的认同感。
她不是那种光会演戏的花瓶,生活中还挺有担当。30多年前,她出过一场车祸,腿脚落了残疾,只能拄拐杖走路,可她没闲着,跑去做消防知识的志愿者,硬是靠毅力撑了下来。
郑惠中这人,骨子里有股老派艺人的倔强。她觉得蒋介石是台湾的根基,拆他的像、抹掉他的历史就是在毁传统。
这观点跟郑丽君的“去蒋化”完全对着干。她平时也不是没脾气的主,看到台湾的文化政策越走越偏,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
2019年那天,她本来是去参加个春节餐会,结果听到郑丽君那句“台湾永远不会是中国的一份子”,直接炸了。
她拄着拐杖冲上去,甩手就是一巴掌。这巴掌是冲动吗?是,但背后那股情绪,早就酝酿了很久。
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了:一个老艺人,真有这么大火气?这事儿可不是单纯的个人恩怨,而是两种观念的正面碰撞。
郑惠中的巴掌,扇的不仅是郑丽君的脸,更是她眼里那套“去中国化”的政策。一巴掌扇出啥动静?
台湾社会炸开了锅
事情发生在2019年1月22日,台北神旺大饭店的一个春节联欢餐会上。郑丽君作为“文化部长”受邀讲话,聊了聊台湾的民主和文化政策,顺便强调了一下台湾的“独特身份”。
讲完她端着酒杯去敬酒,气氛还挺和谐。结果走到郑惠中那桌,剧情急转直下。67岁的郑惠中突然起身,拄着拐杖冲过去,啪的一声,扇了郑丽君一耳光。
那声音在宴会厅里回荡,所有人都懵了。郑丽君捂着脸,脸颊红了一片,但她没发火,硬是撑着场面跟几桌人寒暄了15分钟才离开。
郑惠中呢?扇完人就淡定坐回去接着吃饭,好像啥也没发生。现场的记者眼疾手快,拍下照片和,立马传遍了网络。
这事儿一曝光,台湾社会彻底炸了锅。有人骂郑惠中没素质,觉得意见不同也不能动手;也有人挺她,说她是为传统发声,扇得好。
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调侃这是“官逼民反”,有人喊着要严惩暴力。当天晚上,郑惠中在台北市议员应晓薇陪着下开了记者会,承认自己失控,向郑丽君道歉,但话锋一转,又说“去蒋化”是错的,还爆了个料:她本来想扇两下,没来得及。
第二天,她亲自跑去“文化部”道歉,可舆论还是没消停。当局以“妨害公务罪”调查她,最重能判三年,但郑丽君没告她,最后这事儿就这么不了了之。
这巴掌扇完,台湾的裂痕暴露得更明显了。绿色阵营忙着谴责暴力,蓝色阵营却有人暗暗叫好。
社会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这还不算完,后续的发展更让人瞠目结舌。
俩人一个高升一个不服输
这事儿过后,郑丽君没退缩,继续干她的“文化部长”直到2020年5月,说是为了完成政策目标才辞职。
辞职后她也没闲着,2024年4月被新上任的赖清德拉去当“行政院副院长”,管文化、教育、科技,地位更上一层楼。
她的事业蒸蒸日上,但争议也没少。她老公沈学荣在大陆做生意的事儿老被拿出来说,说她“反中”立场跟家里赚钱不一致,她自己倒是咬定这没啥关系。
可这话题,政敌哪会轻易放过?郑惠中这边也没消停。2020年8月14日,她跑去台北宾馆李登辉追思会场,朝李登辉遗像泼红油漆,当场被抓。
她说是反对“台独教父”和“去蒋化”,泼漆就是表态。这举动让民进党气炸了,但蓝色阵营里有人拍手叫好。
她这性格,真是犟到底,扇巴掌也好,泼油漆也好,都是她对“去中国化”政策的抗争。蔡英文后来也出来说话,说民主得包容不同意见,不能靠暴力解决问题。可这话听着挺中肯,落到现实里,台湾的撕裂哪是几句话能弥合的?
郑惠中和郑丽君,一个不服输,一个步步高升,这两人的故事,成了台湾社会矛盾的活教材。
这巴掌说明了啥?
台湾的路还长着呢
2019年的那记耳光,表面上是郑惠中和郑丽君的个人冲突,实际上是台湾社会在身份认同上的大碰撞。
郑丽君推“去中国化”,想让台湾彻底跟大陆划清界限;郑惠中护传统,觉得割掉历史根基就是在自毁。
这两种声音,代表了台湾的两拨人,一个往前冲,一个往后拉,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事儿过去六年了,台湾的问题迟早解决。
那巴掌扇下去,疼的不只是郑丽君的脸,更是整个社会的心。
台湾的未来到底往哪走?准确的应该叫台湾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