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依据权威资料和个人见解撰写,具体参考资料详见文中和文末!

5月16日,刚结束中东访问的特朗普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期待前往中国”,并提到中美关系“极为关键”。



这一表态延续了他之前的立场,不过他还提到,此次中东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这些国家减少对中国的影响。



针对特朗普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中国则选择持续抛售美债,这可能让美国经济再次面临危机?

中美竞争新格局

近日,特朗普结束了对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三国的访问,在福克斯新闻的采访中显得十分兴奋。



在此次行程中,他声称已与沙特达成总价值达6000亿美元的战略经济协议,其中包括1420亿美元的军售订单以及48亿美元的波音客机采购合同。

阿联酋则承诺投资2000亿美元,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与半导体领域,这笔资金完美契合了特朗普“美国优先”外交理念的愿景。



对此,特朗普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访问中东的核心目标是“让这些国家远离中国的影响力”。

这一说法直接揭示了美国试图通过加强与中东国家的技术合作,构建针对中国的“第二条技术封锁线”。



美方采用“技术绑定”的策略,实际上是要将中东纳入美国主导的半导体产业链,从而限制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空间。

就在特朗普炫耀中东成果的同时,他还释放出“愿意访华”的信号,强调中美关系“极其重要”。



这与他此前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自4月以来,特朗普政府发起了全球“关税战”,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试图迫使中国增持美债。

如今,面对中国连续6个月增持黄金、减持189亿美元美债的反制措施,特朗普的“访华意愿”更像是经济压力下的策略调整。



对于美方的这种“变脸行为”,中国则展现出坚定的战略定力。截至2025年3月,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降至7654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英国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债权国。

这样的减持并非偶然事件,自2022年4月起,中国的美债持仓一直保持在1万亿美元以下,2024年全年减持规模高达573亿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央行同步增持黄金,过去半年黄金储备增加了近100万盎司,形成了“去美元化”与资产多元化的双重布局。

因此,中国减持美债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截至4月,美国联邦债务达到36.2万亿美元,占GDP的123%,利息支出已经超过军费开支。



这种压力在金融市场引发连锁反应,日本和欧洲资本加速撤离美元资产。4月,日本投资者净卖出外国债券超过200亿美元,创下200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两周抛售纪录。

因此,外界将2025年视为美债崩盘的起点,美国债务违约风险已超过50%。如果美国无法通过“借新还旧”维持债务循环,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震荡。



美债的动荡使得特朗普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但他希望中东国家远离中国的愿望注定难以实现。



中东国家的“平衡艺术”

尽管沙特、阿联酋与美国签署了巨额协议,但它们并未完全切断与中国的关系。



沙特在与美国达成军售协议的同时,继续推进与中国在红海新城的新能源合作项目,该项目包含1300兆瓦时储能系统,是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之一。

阿联酋则与华为合作建设多哈智能园区,并采用中国5G技术构建全国通信网络,这种“对冲策略”反映了中东国家务实的考量。



因为美国依然是其军事装备的主要来源和技术合作伙伴,而中国在新能源、数字基建等领域的优势却难以替代。

所以即便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捆绑与技术封锁削弱中国影响力,中国仍能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在中东构建能源、科技、金融的立体合作网络。



再到如今,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减持美债与黄金增持同步推进,2024年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比例降至57.4%,创下30年新低。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中东国家在能源贸易中逐步采用人民币结算。这种“去美元化”趋势与美国债务危机形成共振,预示着全球金融秩序的深刻变革。



总结

美国希望通过经济手段重塑中东地缘格局,但却难以阻止中国影响力的自然扩展。中国的“去美元化”进程虽然缓慢,但却坚定,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的选择。



关于未来经济的走向,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还是在博弈中维护稳定,都将持续考验各国的选择。

信息来源原文记载于观察者网2025-5-17关于《特朗普:想访问中国》原文记载于每日经济新闻2025-5-17关于《3月中国减持189亿美元美债至7654亿美元!中国变为第三大债主,英国升至第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