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探讨》

总第三期

在数字影像触手可得的今天,一种早已停产的摄影介质——撕拉片(即显胶片),却在社交平台和二手市场悄然翻红,7元一张的撕拉片直接涨价到300元一张。人们追逐着它独特的成像质感,甚至为一张相纸抢破头。这场看似“复古倒退”的热潮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于影像本质的觉醒运动。

工具之死:撕拉片从实用到消亡

撕拉片的诞生本是一种保障工具。20世纪中期,宝丽来等品牌推出即撕即显的胶片技术,让摄影师能快速检验成片效果,成为专业领域的实用工具。然而,随着数码相机普及,即拍即看的工具属性被彻底替代,撕拉片在2008年前后全面停产,成为技术迭代的牺牲品。

数字时代的悖论:越便捷越没有仪式感

如果玩摄影比较久的,会有这样一个印象,在数码相机已经全面普及之后,有过一段LOMO风潮。

LOMO胶片开盲盒似的成像风格,以及独特的成像瑕疵,成为了当时很多摄影玩家的一种表达自我,表达与众不同,表达仪式感的玩法。

这可以说是第一次摄影对于便捷的反击。

这几年当手机让拍照变成零门槛的日常动作,更多的人接触并且爱上了摄影。影像的泛滥反而催生了新的需求。人们开始抗拒千篇一律的数码完美。更多人要追求摄影艺术民主化,要低门槛的个性化表达。所以理光GR、富士相机用胶片模拟滤镜都是这样的神器。随着门槛一降再降,CCD卡片机因独特色彩被年轻人追捧。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真相:当影像创作过于容易时,追求个性表达是必然的结果,哪怕个性就是缺陷本身。

不过有一点,很有意思。早年数码相机让一些人涌入摄影领域,但是还是要有不小的学习门槛。所以个性表达出现在了LOMO这样需要不低门槛的设备上。

手机摄影带来了特别大量的人进入摄影领域,但是因为手机太容易了,所以个性表达的门槛变成了,直出有特殊色彩的理光GR、富士微单胶片模拟,甚至是傻瓜CCD相机……

门槛真的是越来越低。

低到一定程度,摄影圈专业一些的圈层就会觉得很奇怪。这也是为什么CCD卡片火起来的时候,大家纷纷质疑。

但我现在理解了。

个性化表达的情绪价值是非常高的,大量非专业人的涌入,会让这种表达门槛一降再降。

实体文艺复兴:从拍立得到撕拉片的符号价值

数字影像普及还会带来一个东西——实体介质的回归。拍立得相纸全球缺货、一次性胶卷相机限购,印证了人们对物质载体的渴望。撕拉片在这场浪潮中成为终极符号——它不仅是照片,更是一件“制作过程充满仪式感的艺术品”。拉开相纸时未知的成像效果,让每次拍摄都成为开盲盒般的惊喜,这种“不确定性的浪漫”完美击中了情感需求。

结语:技术轮回中的人文反叛

20年前问我胶片还是数码?刚刚接触摄影的我果断选择了数码。

10年前问我手机还是相机?刚刚开始教摄影的我果断选择了手机。(彼时彼刻我不太认可手机的影像表现,但是那一年我找来了李白兔子老师教手机摄影,并且将其作为未来最重要的方向,没有之一。)

这两年问我AI可以吗?我说谁不AI谁就完蛋。

对于影像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拥抱未来。

但另一方面,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用影像表达自己,表现出了摄影作为一个最为大众的艺术形式的易得性。

同时,人也从语言、文字、歌唱的表达之外多了一种极低门槛的图像化表达方式。

那么势必,影像表达的多样性就会更加频繁呈现。

所以撕拉片的翻红绝非简单的怀旧。从LOMO运动到胶片复兴,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对抗标准化的美学起义。当算法可以一键生成完美照片时,人类反而更需要不完美的真实——那些带着温度的手工痕迹,正是技术洪流中我们紧握的救生绳。这场复古狂欢的本质,是一场关于“为何而拍”的集体反思:当影像回归到记录、表达与共鸣,或许才是摄影最原始的浪漫。

我理解这一切,因为放我在写这句话时,我回头凝望冰箱上贴着的N多张拍立得照片,这就是影像带给我的情绪价值,这就是影像的意义。

我用佳能微单,我用徕卡旁轴,我用哈苏500机身和数码后背,我也用120胶片。我用各种各样最新的影像手机,我也用拍立得,我还用一次性胶片相机,有机会我也想试试撕拉片。

每一种影像形式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我爱影像,何必拒绝影像的某一面呢?

附:

2025年5月13日1039行走天下节目内容概要。

前几天在交通广播做了一期节目,和@主持人徐冉 一起聊了聊撕拉片。

节目都是即兴发挥的,但是整个逻辑如下。

1、撕拉片是什么,怎么来的。这个大家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2、数码影像的到来,让更多人接触了摄影。也让撕拉片原本的工具属性消失,最终停产。

3、但是更多人因为数码相机接触了摄影,也开始追求个性。于是在2000年代,LOMO相机有过一段复兴——但是还是门槛挺高的。

4、手机影像来了,让更多人接触摄影。也让数码相机的非专业市场逐渐丢失。数码相机逐渐回到专业赛道。

5、但是更多人接触摄影,也有更多人追求不一样。需要更低门槛的个性表达,比如GR比如胶片色的富士……甚至是CCD卡片机。

6、更多人接触摄影,拍立得也跟着火了,相机难买,相纸难买。一次性胶卷相机跟着也火了,甚至要限购。因为实体的照片,往往更有意思。

7、于是撕拉片跟着火了,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影像的易得性决定了这是最大众的艺术形式,因为影像的文献性决定了照片作为载体非常值得保存,因为影像的符号性决定了画面的内容打动人心。

8、影像不止追求画质,那只是外在的。内容和情绪才是真核。外在还包括了影调,色彩……甚至未知的成像效果,开盲盒也是吸引人的。

9、看着自己冰箱上贴着的一次性成像照片,或者打印出的数码照片。想想20年前,冰箱上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生活更多彩的表现,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您有喜欢的照片,或者摄影师的故事

欢迎投稿

一经采用稿费从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