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一则新闻让世界军事圈沸腾。乌克兰军方用美国援助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在基辅上空拦截并击落了俄罗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消息一经公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怀疑,因为这枚导弹正是俄罗斯近些年宣传最多的“杀手锏”。“匕首”速度可达10马赫,末段能机动变轨,俄方一直坚称现有防空系统根本拦不住它。
可现实狠狠打了脸。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都证实了乌克兰的战绩。几天后,乌克兰甚至宣称“接连又拦了六枚”。无论具体数字如何,这一事实都说明:高超音速导弹并非不可战胜,现代防御技术已经在悄然追赶。原本外界普遍认为,像“匕首”这样的武器,只要被锁定目标,敌方只能无力招架,如今被拦截成功,很多专业人士都开始反思过去对导弹威力的绝对迷信。
有人以为这是偶然。但从乌克兰防空的部署和行动看,这属于标准的“体系抗击”——不是一套武器单挑导弹,而是雷达网、预警机、电子对抗、地面拦截弹多环节协同。防空兵提前开机、分析弹道、精准算出拦截窗口,最终依靠爱国者PAC-3动能弹拦住了这枚来势汹汹的“匕首”。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新一代作战思想:再厉害的单一武器,在大规模、系统化防御体系面前,也未必就能一锤定音。这件事,给了俄罗斯一记提醒,也给了我国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警钟。
二、
回头看咱国自己的东风系列导弹,无论是东风-15、东风-16,还是近年来声势浩大的东风-17高超音速弹头,它们都是火箭军的压舱石。尤其东风-17,被认为速度快、弹道难以预测、能变轨突防,被外界誉为“航母杀手”“防区外终结者”。东风系列不止一代人关注。早些年“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成了民间口头禅,每年大阅兵上东风家族出场,总让人热血沸腾。
但“匕首”被击落的案例,直接让我国军事圈、研究机构重新审视自己的武统预案。以往大家普遍设想,东风导弹齐射,首轮就能拔掉台湾雷达、防空、机场等节点,然后海空军、两栖部队同步推进。这种设想理论上有道理。过去台岛的防空主要靠老旧的“爱国者”、“天弓”等系统,数量有限,面对密集饱和打击应接不暇。
可现在,美国和日本、韩国等盟友在亚太加紧布局反导预警链,台当局则向美争取更多爱国者和“萨德”系统、乃至预警卫星支援。有人也许会觉得这些系统应付不了东风-17的速度。但别忘了,“匕首”速度再快,也被盯上了。爱国者升级后,雷达分辨率提升,能更早发现、精确锁定来袭目标,加上多层部署,防区覆盖范围和反应能力也大幅提高。台海一旦开打,如果外部力量全力支援,台当局的“盾牌”肯定比乌克兰要厚。
而且,现代防空越来越讲究网络化联动。不是一套武器系统单打独斗,而是天上预警机,海上宙斯盾舰,地面雷达站,地下指挥中心,网络节点协同,预警、跟踪、拦截、毁伤评估全部一体。就像乌克兰那边动用了全套体系对抗匕首,我国的导弹优势也可能遇到同样的挑战。
咱们不能低估对手的求生能力。哪怕首轮打击后,台当局剩下一部分导弹和飞机,或者美日用情报、网络、电磁支援让台方及时转移指挥系统,解放军的突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万一导弹打偏、被拦,重要目标没能全灭,台湾“抗登陆”能力只要残存一部分,登陆战难度瞬间提高数倍。体系对抗讲究的是“组合拳”,不是“一锤子买卖”。
三、
有人问,如果东风导弹也可能被拦住,台海打起来我们还靠什么?其实,匕首被击落不是说高超音速武器“没用”,而是提醒我们别一味押宝,要用更系统、更全面的打法。
首先,导弹打击当然还得是第一波,东风系列的速度、打击精度和饱和攻击能力,依然是突破敌方防空网的核心。区别在于,后续要搭配更多手段。比如电子战飞机、无人机集群、大型远程火炮,这些武器协同扰乱敌人雷达、通信,让对方难以形成完整防御链。侦察卫星、隐身无人机,能在战前把敌人的防空节点“摸透”,提升精确打击概率。
其次,网络攻防要成为“前哨”。俄罗斯进攻乌克兰时就试图瘫痪网络通信。对台动武时,信息战、舆论战、网络战都会提前开打,把对方的指挥、调度、舆论环境搅乱。敌人发现导弹时,可能雷达已经乱作一团,指挥部早就瘫痪一半,剩下的拦截系统就是“睁眼瞎”。
还有一点,空军和海军要多路并进。歼-20、歼-16、轰-6K等大型作战平台,可以为导弹突防清除障碍,也能迅速拔除残存目标。无人作战平台和反辐射导弹也能精准猎杀敌方雷达和通信枢纽。即使台当局“盾”再密集,面对这样三维、多域的体系攻击,防线迟早会崩溃。
最后,“台海问题”牵涉的不只是军事对抗,还有复杂的经济、舆论、心理等“全维战”。比如外部干预、经济制裁、战略讹诈,这些都要提前预估。武统不是一场“单项考试”,而是一场需要多部门、各军兵种协同的持久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