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50万大军出征瓦剌,结果遭遇惨败,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的结果十分惨烈,明军精锐损失大半,能打的文臣武将几乎损失殆尽,明英宗本人还被瓦剌给俘虏了。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自大明朝开国以来,皇帝被俘还是头一遭。

大臣们来不及思考如何挽救明英宗,多数人想的是跑路,毕竟土木堡到北京不过二百里,瓦剌大军要是趁虚而入,那就死到临头了。

逃跑的人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翰林侍讲徐有贞,他以天象有变为由,提出迁都南京,附和者很多。

如果没人阻止,群龙无首的明朝,可能真就迁都南京了。

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大声呵斥徐有贞等人说: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幸好明朝有于谦,要不然明朝就只剩半壁江山,跟南宋没什么区别了。

当然了,于谦反对南迁,可不是耍嘴皮子,他是有能力保护北京、守护明朝江山的,后来他不但做到了,而且挽回了土木之变后明朝的颓势,为大明续命二百年。

01

于谦是浙江钱塘人,祖上一直在元朝做官,其祖父曾任明朝工部主事,父亲则没有当过官。

于谦年少时读书刻苦,还建立了良好的价值观,他很仰慕文天祥的气节,便找人刻了一座文天祥像挂在家里,以此来激励自己。

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见他相貌奇特,便对他说,“他日救时宰相也”,说他日后将是挽救时局的宰相。

所谓一语成谶,正如这位和尚所言,于谦后来确实挽救了大明朝。



永乐十九年(1421年),23岁的于谦考中进士,自此踏入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因其才能卓越、说话流畅、声音洪亮,而受到明宣宗的喜爱。

同年,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御驾亲征,于谦随行。

当朱高煦被逮捕之后,明宣宗碍于自己是晚辈,便让于谦负责责问朱高煦,朱高煦原本态度十分嚣张,但在于谦的严厉质问下,竟然被吓得跪在地上不停颤抖,自称罪该万死,明宣宗因此非常高兴,赏赐给于谦许多财物。

明宣宗与于谦相处的时间长了,便对于谦越发喜爱,在他看来,于谦不光是直臣、忠臣,而且才能和道德都无可挑剔,便决定于于谦加以重用。

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打算派遣各部右侍郎到各省担任巡抚,原本于谦是没资格的,但明宣宗给吏部写了个纸条,不久于谦就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之后,经常骑着马深入民间考察施政得失,好的则继续执行,不好的就记录下来,然后第一时间上书明宣宗加以说明,明宣宗因此越发欣赏他。

原本,明宣宗打算重用于谦,将其培养成国之栋梁,但奈何没几年他就去世了,于谦闻讯后悲痛欲绝。

明英宗继位之后,“三杨”主持内阁朝政,对于谦十分重视,于谦每次上奏折,往往不到一天就批准了。



不过,“三杨”去世之后,朝政逐渐被宦官王振把持,王振在明英宗的纵容下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百官为了巴结王振,无不对他行贿,王振则定下“规矩”,凡事要见自己,需一次缴纳一百两银子,如果能缴纳一千两,不但能见面,还能跟他一起吃饭。

即便如此,王振家依然门庭若市,这些人或为了升职,或为了平事,总之找他就对了。

于谦听说王振的“事迹”后,感到十分生气,每次他到京城奏事,都不带任何钱财,王振因此很生气,故意不给她升职。

有一次,于谦的一个朋友对他说,“你每次去京城,不说给王振松金银财宝,送点土特产也好啊!”

于谦却回答说,“你说的我都没有”,然后甩了甩袖子说,“我只有清风!”

为此,于谦还写了一首《入京》诗以明志: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人为官极有原则,不肯向权贵低头。

02

于谦结束巡抚河南、陕西之后,回到了京城,继续在兵部担任右侍郎。

王振早就看不惯于谦,便指使人弹劾他,说他因长期得不到晋升而心生不满,将其罢职,然后让亲信取而代之。



不久,王振又捏造罪名将于谦投入大牢,并操控刑部判决于谦死刑。

消息传开后,舆论一片哗然,因为于谦名声很好,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所以许多人联名上书,对王振进行指责。

明英宗虽然贪玩,但还不至于昏聩到杀忠臣,他得知这件事后,就把王振叫来质问,王振却巧言令色,说从前也有个叫于谦的人跟他有仇,兴许是自己抓错人了,其实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在明英宗的过问下,王振这才将于谦释放,但并未将其官复原职,而是贬为大理寺少卿。

于谦在河南、山西的时候,实施了很多仁政,百姓对他感念颇深,他被贬职之后,百姓和地方官都跑到宫门前喊冤,要求朝廷让他继续当巡抚。

在河南、山西就藩的周王、晋王也为于谦感到不平,纷纷上书明英宗为于谦申辩。

明英宗这才知道王振背着自己搞了这么多小动作,便有些生气,严厉斥责了王振一顿,然后重新任命于谦为河南、山西巡抚。

于谦死里逃生,对百姓十分感谢,便更加努力工作,以此来回报百姓。

前前后后,于谦在河南、山西当了十几年巡抚,期间他父亲双亡每次他都丁忧回家守孝,但丁忧结束后又被重新任命为巡抚。

一直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才被调回京城,官升一级,担任兵部左侍郎,成为了兵部的二把手。

不过,于谦在并不屁股还没坐热,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也先大举进犯明朝,明英宗在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阻,但明英宗不听。

无奈之下,邝埜只得跟随明英宗出征,以便管理军务,于谦则留下来主持兵部工作。

于谦隐隐感觉大事不妙,果然没多久就传来坏消息: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还被俘了!

孙太后震惊之余,任命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担任监国,朱祁钰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因明军精锐损失殆尽,京城防守空虚,所以许多大臣建议迁都南京。

当时,无论是孙太后还是朱祁钰,思想都有所动摇,唯有于谦坚如磐石,他坚持主战,他还提出了可行的方案:迅速调集京畿附近的备操军、备倭军和运粮军入京!

虽然明朝精锐损失殆尽,但明朝常备兵力还是很可观的,于谦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先想办法弥补京城兵力不足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步筹划。

当于谦的计划提出来之后,得到了孙太后和朱祁钰的认可,不久他便被任命为兵部尚书(邝埜战死沙场),全权负责北京防御。

03

于谦认为,想要保卫北京,首先必须安定人心,王振虽然死了,但余党还在,这些人一日不除,百官就一日不安心。

在朱祁钰主持的一次朝会上,群臣要求朱祁钰诛杀王振全族,王振的同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却站出来斥责众人,结果没人再敢说话了。



这时候,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带头袭击马顺,百官见状,纷纷上前殴打马顺,又对宦官毛贵和王长随等人进行群殴,很快三人就血溅朝堂,当场死亡。

这一幕吓坏了朱祁钰,他便起身准备返回后宫,于谦见状,连忙上前拉住他,然后说:

顺等罪当死,(百官)勿论。

群臣虽然很激动,但事后还是有些后怕的,当他们听到于谦这句话后,无不对其感激涕零。

在于谦的劝说下,朱祁钰表示不追究百官罪责,并宣布了王振的罪行,下令将王振全族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诛杀。

至此,朝堂人心得以稳定,上下齐心协力御敌,这都是于谦的功劳。

退朝之后,于谦走到左掖门的时候,吏部尚书王直因为太过敬佩他,便上前拉着他的手说,“你就是上天安排来挽救大明朝的,今天这种情况,就是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

事实上,敬佩于谦的岂止王直,上至孙太后,下至京城百姓,无不认为能守护北京者,除了于谦之外没有别人,于谦也义不容辞,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没几天,朱祁钰再次举行朝会,于谦提出改立朱祁钰为帝,以安定天下人心,防止瓦剌以明英宗作为要挟。



于谦的这个建议,让大家替他捏了把汗,毕竟明英宗是孙太后的亲儿子,哪个母亲会同意废掉儿子的皇位呢?

好在孙太后识大体、顾大局,认为于谦的建议是对的,于谦这才安全着陆,不过这件事也为他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朱祁钰继位后,好处马上就显现出来了,瓦剌裹挟着明英宗四处要挟明朝各镇守将,竟然一点好处都没捞到,因为大家都知道明英宗不是皇帝了,便没有太大的顾忌。

在稳定局势的同时,于谦也在着手加强北京的防御,当各地援军陆续抵达北京后,他又下令从通州调粮到北京,并悬赏百姓从外地运粮。

于谦又下令将南京储备的武器三分之二都运到北京,同时让工部加紧生产,并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军丢弃的武器,仅从土木堡捡回来的火枪、火铳就有三万多支,火炮也有800多门。

土木之变后一个月内,在于谦的建议下,朱祁钰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在明朝高级武将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起用了石亨、杨洪、柳博、曹泰、郭登等一大批人,这些人或镇守京城,或奔赴前线,极大加强了明军的指挥能力。



经过一个月的整顿,于谦一共调集了22万人马保卫京城,武器弹药及粮食储备也很充足,具备了与瓦剌骑兵一战的能力。

04

十月初一,瓦剌裹挟着明英宗,分三路大军直奔北京,总兵力达到了17万人之多。

得知消息后,朱祁钰命于谦节制各路人马,于谦首先严肃军纪,下令有功者重赏,逃跑、投敌者重罚,然后提出到城外御敌的策略,并将22万人马分散到京城九门,各门守将由石亨节制,于谦本人则亲自前往德胜门,在居中指挥调度的同时,参与到战斗当中。

十月初八,各路人马调动完毕,于谦下令关闭京城九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三天后,瓦剌十几万大军就抵达北京,列阵于西直门外,首领也先自认为有明英宗当人质,又手握十几万精锐骑兵,定能攻克北京,取代明朝成为中原霸主。

但是,也许很快就不这么想了。

也先见彰义门防守相对薄弱,于是发起进攻,结果反被杀掉数百人,这让他很吃惊。

第二天,也先又发兵万余进攻德胜门,但被于谦提前预料到了,于谦在路两旁提前设下伏兵,当瓦剌骑兵来攻,他又使用诱兵之计,成功将敌军进入包围圈。

经过一番交战,瓦剌一万多骑兵几乎全军覆没,也先的两个弟弟还战死了。

也先恼羞成怒,又下令对西直门发起进攻,于谦又下令顺速救援,将瓦剌骑兵包围起来,也先只得下令突围,又损失了不少人。

此后,也先又阻止了几次进攻,但毫无疑问都被于谦化解。



在守卫北京的同时,于谦又下令各路援军集结,随时准备救援北京或者阻击瓦剌大军。

也先派出去了许多探子,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担心,加之连续几次进攻均遭失利,士气低沉,自知无法攻下北京,便于十月十八日撤退。

于谦审时度势,下令大军顺速出击,主动寻求与瓦剌作战,结果不到半个月,就肃清了留在各州府的瓦剌残军,瓦剌被衬底赶出关外。

至此,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江山得以延续!

但是,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因为明英宗还没要回来呢,这件事关乎到大明朝的颜面,不论如何都必须妥善解决。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明英宗已经滞留瓦剌一年了,也先见消灭明朝已经不可能,留着明英宗也没什么用,便打算送还明英宗,换点好处费。

很快,瓦剌使者就来到了明朝,许多明事理的大臣都认为应该接回明英宗,但朱祁钰在尝到当皇帝的滋润后,不想让明英宗回来,从而对自己构成威胁。

这时候,于谦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于谦的意思是,现在皇位已定,不可更改,于情于理都应该接回太上皇,如果太上皇有什么图谋的话,我们就有话说了。



朱祁钰认为有道理,这才派遣李实、杨善前往瓦剌,把明英宗给接回来了。

如果不是于谦,明英宗将老死瓦剌,大明朝也将颜面扫地,贻笑后世子孙了。

05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于谦的功劳似乎仅限于北京保卫战,实际上远不止于此。

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鉴于北方防御松散,于是派遣精干之人担任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等处总兵,让他们练兵备战,修缮城墙,积极防御蒙古人入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于谦还加大力度捉拿瓦剌探子,使得瓦剌的情报网失去作用。

在于谦的一顿猛操作下,瓦剌很难再在明朝身上占到便宜了,一举扭转了明朝的颓势。

对于土木之变后大明军队的重建,于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时,京城兵力分散于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这三大营互不同属,调度起来比较困难,严重影响作战能力,于谦便从三大营选拔十五万精锐组成十营进行操练,团营制度就此形成,极大加强了京城防御能力。

除了中央之外,于谦还着眼地方。

也先势力扩张的时候,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等趁机作乱,湖广、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也揭竿而起,大明朝可谓危机四伏。

于谦迅速理清思路,在朱祁钰的支持下,他居中调度,从容指挥,派遣大军平乱,没两年功夫就安定四方,让国家重回正轨。



由于于谦功劳大、威望高、能力强,所以朱祁钰凡事都征求他的意见,他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忘身忧国,全身心投入到国事当中,经常工作到深夜才休息,十分操劳。

有人可能要说,于谦当了这么大的官,俸禄应该很多,家里过得也很富裕吧?

实际上并非如此,于谦的俸禄确实高,但他除了留下一部分用于生活之外,其他全部捐出去救济灾民了,他生活十分节俭,家里的房子也只能勉强遮风挡雨,如果他走在大街上,他不说,没人知道他是大官。

北京保卫战结束后,朱祁钰曾让有功大臣领取双份俸禄,大家都欣然接受,只有于谦拒绝。

后来,朱祁钰得知于谦家徒四壁,十分心疼,便赏赐给他一座西华门外的豪宅,以及玺书、袍服和大量银锭,他坚辞不受,朱祁钰不准,他这才勉强收下,但将玺书、袍服和银锭放在宅院里锁起来,他及家人都不住,只是偶然去看一下,以示忠诚。

有人问于谦为何不接受,他却回答说,国家遭此大难,百废待兴,我怎么能安享富贵呢?

于谦的为人固然让人肃然起敬,但还是有人不喜欢他,跟他针锋相对,这是因为他正直坚毅,鄙视那些无能官员和靠着权势当上大官的显贵,这些人为了生存下去,经常抹黑他,甚至上书弹劾他专权,干涉六部之事,朱祁钰都置之不理。



并且,于谦坚持主战,不同意跟瓦剌讲和,又导致了主和派大臣的不满,包括明英宗在内。

这些对于谦不满的人,后来真的把他给干掉了,这是大明朝的悲哀。

06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等人发动政变,带兵闯入皇宫,拥立囚禁中的明英宗伏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之后,徐有贞等人第一时间派人逮捕于谦和王文,诬陷二人意图谋反,打算将二人杀掉。

徐有贞等人之所以这么恨于谦,其实是有原因的。

前文提到过,土木之变后,徐有贞提议迁都南京,结果遭到于谦呵斥,后来他仕途一直不顺,他将此事归咎于于谦,为了挽回职业生涯,他冒险发动政变,当了投机分子。

石亨是于谦一手提拔的,他之所以恨于谦,是因为一件事。

北京保卫战取胜之后,石亨得到了世袭侯爵的奖励,而于谦却没有,他感到有些愧疚,便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到京城任职。

于谦得知这事后,感到很生气,认为石亨不应该举荐于冕,这是徇私之举,搞得石亨很尴尬,里外不是人,因此记恨在心。

至于曹吉祥,则是因为他受到了于谦的打压,他的几个属下还被于谦弹劾了,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当然了,如果只是这样,徐有贞等人不至于杀掉于谦,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让政变变得合法化。

于谦和王文被判处死刑后,明英宗有些不忍,便对徐有贞说,“于谦是有功劳的,不至于杀掉吧?

徐有贞却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师出无名了!

无奈之下,明英宗只得答应杀掉于谦,不久于谦就被押送到崇文门外斩首。

就这样,59岁的于谦死在了他曾誓死保护的城市之外,据说他被处死的那一天,阴云密布,十分压抑,百姓都在为其喊冤,但他依然被杀。

于谦死后,徐有贞又派人去抄于谦的家,没有找到什么财物,但发现一间密室,原以为里面会有很多宝物,结果打开一看,只发现了朱祁钰赏赐的几件蟒袍、剑器。

起初,孙太后还不知道于谦被杀,当得到消息之后,当即痛哭流涕,把明英宗喊来呵斥,说了很多关于于谦的事迹,明英宗也感到后悔。

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明朝再无于少保(于谦)。



于谦之所以伟大,当年明月有这样的看法: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当年明月说的那首诗,就是《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的伟大,不单单在于他才能过人,更在于道德上无可挑剔,他一辈子就没为自己打算过,心里装的全是家国天下。

有个叫做兴安的宦官,在宫中当值几十年,见过不少人,但唯独对于谦敬仰备至,朱祁钰曾问他为何,他说,“于谦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走了,明朝就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正如兴安所言,于谦被杀之后,明朝又存在了近二百年,真就没有一个臣子能与之相比,所以他一直被膜拜,至今已经五百多年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