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在时代浪潮和行业升维的大背景下,信息通信业更需要突破传统边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来重构生产关系。”5月17日,在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主题活动上,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李红五讲到,信息通信业应以技术融合、场景融合和生态融合模式的创新发展,实现技术要素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也就是以融合创新升级新的技术范式、打造新的应用场景、探索新的生态协同机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融合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破题之举
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呈现“海阔凭鱼跃”的壮阔图景,5G-A、6G、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技术领域已展现出万亿级产业规模的潜力。据Research And Markets最新市场研究显示,2024年全球6G技术市场规模达16.6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149.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98%。AI智能体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预期的4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8%。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但从当前情况来看,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价值增长瓶颈。李红五表示,当前5G、AI、算力等技术持续“专业化发展”,单点创新难以突破生产力阈值;而垂直行业数字化需求呈现高度定制化、高频迭代化、高维复杂化的“三高”特征,供给能力仍存在短板;各产业主体之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业务隔阂,跨领域协作的乘数效应仍有待充分释放。
李红五坦言,信息通信业的“融合创新”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技术、业务、产业等多层面的深度交融,其关键在于以“融”促“创”,打破传统边界,重构生产关系的底层逻辑,实现从技术到价值的闭环。总的来说,就是运用系统性思维来克服单点局限,将“短板”转化为非主要矛盾,实现综合能力跃升。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认为,信息通信业的融合创新将主要聚焦于技术突破、场景突破和生态突破这三大维度。”李红五提到。
一是技术突破,以数智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通过跨领域技术要素的有机整合与协同进化,可以突破传统技术边界,通过技术基因重组产生“1+1>2”的乘数效应,创造新型技术体系,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新质生产力。
二是场景突破,以数实融合赋能千行百业。数实融合的核心在于,以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为锚点,精准识别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推动产品迭代、服务升级、管理优化的协同突破,最终实现新兴技术与创新场景的双向赋能。中国联通始终聚焦数实融合主战场,深度赋能现代农业、工业制造、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转型升级。
三是生态突破,以产业融合实现多方共赢。在数字经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信息通信行业的生态突破须依托生态系统的战略性重构,从单点作战转向多方协同。打破同业异业壁垒,强化产业链协同,主动融入地方战略布局,实现生态共同繁荣。
融合创新有望推动行业实现“三大跃迁”
站在6G研发的窗口期,信息通信行业的融合创新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李红五认为,只有在各行各业通力合作下,才能在新时代下进一步释放创新效能,以融合创新推动行业实现“三大跃迁”。
第一,打破更多边界,拆除“融”的壁垒。以6G为代表的下一代通信技术将成为融合创新的“加速器”,推动技术、行业、角色边界逐渐消弭。在技术边界上,进一步推动跨域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IT、CT乃至能源、生物、空间技术的颠覆式创新。在行业边界上,信息通信行业有望成为产业协同的“神经中枢”,重构产业协作模式。在角色边界上,传统身份认知将被彻底颠覆,用户成为价值的共创者,通信运营商或将成为生态的构建者。
第二,催生更多场景,塑造“新”的业态。5G-A、6G技术的突破将实现通信系统向“泛在+智能+感知”的跨越式进化,开拓全新应用场景。一是实现场景全域智联,依托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既能支撑监测、物流等民生场景,也可延伸至深空、深海探测等领域,构建起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泛在连接底座。二是实现场景智能升级,以通感算一体化技术为核心,构建具备自决策、自执行能力的智慧场景。三是实现场景多维交互,依托6G超高带宽、超低时延能力,支持大规模、高质量的内容传输,推动人类交互感知进入沉浸式多维时代。
第三,迸发更多价值,体现“创”的成效。未来不仅在网络性能上追求极致,更旨在通过融合创新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在社会价值方面,推动全域覆盖的普惠连接,促进信息的公平获取,助力消除数字鸿沟。在经济价值方面,催生低空经济、具身智能、量子等万亿级新业态,推动垂直行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对此,中国联通将持续以融合创新为支点,以打造科技服务型企业为使命,以‘网络向新、技术向新、服务向新’为路径,通过资源、需求与生态的深度融合,持续突破通信边界,实现跨越式转型。”李红五讲到。
正如未来不是某个行业的“独角戏”,而是全行业“大合唱”。李红五表示,中国联通希望携手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共同推动信息通信行业从“连接赋能”向“认知智能”跃迁,为全行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