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朱湘《采莲曲》的创作背景

朱湘的《采莲曲》创作于1925年10月,是一首格律新诗,极具闻一多“三美论”标准,是诗人的代表作。

当时诗人21岁,自称是“每天24小时写诗的人”,他的生活里除了诗,再也没有别的,甚至没有了自己,一直处于写诗的狂热之中。而《采莲曲》是古诗旧题,我们可以想像,他在酝酿构思此曲时,首先一定是查遍了采莲古曲。


朱湘

据传《采莲曲》,原为梁武帝父子拟《江南弄》七曲之一,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它是以民歌的形式,歌唱采莲女的劳动生活,语言清新自然,内容健康活泼,读之赏心悦目,犹如炎夏的拂面清风,令人陶醉。在古代文坛,采莲曲可是热门题材,南方各朝都有此曲民歌,就连大诗人李白、王昌龄、白居易他们,也都竞相拟之,而留下不少佳篇。


采莲曲

民歌有《西洲曲》:“采莲南圹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李白《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盈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白居易《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zhǎn〕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朱湘他深得古诗《采莲曲》之长,取诸家清丽秀美之意境,更取民歌《西洲曲》的开阔境界、李诗白诗的少男少女情趣,这样,他的《采莲曲》的内容,必然更丰富更充实了。


采莲

二、朱湘的《采莲曲》原文

小船啊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

风飔〔sī〕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三、《采莲曲》描写五个画面

《采莲曲》是一首格律体新诗,全诗按时间的先后为顺序,以采莲女的行踪和活种分层次,用五个诗节,写五个场面,思路开阔,题材丰富,画面优美,层次清楚。

第1节,摇舟入溪。诗人以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律,首先,以正歌描写自然环境的图景:莲舟轻飘,柳丝微拂,荷叶翠绿,荷花妖娆,姑娘明艳,金波闪耀;然后,再以副歌描写姑娘摇舟过河入莲溪的画面:姑娘儿一边扭动柳腰划着小船,一边伴随划船的节奏唱着民歌,夕阳斜照、微波荡漾、小舟轻巧快捷,一闪就穿过了小河,又紧划桨、快撑船、采莲女融入满溪荷叶中。这是一幅优美别致的摇舟入莲溪画面。


采藕

第2节,溪间采莲。荷花含苞才半开,蜂蝶翩翩纷飞来,绿水潺潺荷下过,菡萏亭亭待我采。在溪间、采花苞、叶上水珠滚滚落下河,船头仰、船头低、桨声歌声相应和。

第3节,溪头采藕。藕孔里藕丝长,害羞水底藏,好比蚕茧丝儿多,裹着蚕蛹在中央。到溪头、再采藕、手摸新藕意徘徊,低头看、仰脸采、歌声随波荡漾开。


采蓬

第4节,溪中采蓬。莲蓬结子多饱满,好似岸边石榴子。石榴树上喜鹊闹,颠下榴花落一地。到溪中、又采蓬、手摸莲子春心动、耳鬓不觉泛微红,风起了、风又停、姑娘的歌声没有停。

第5节,摇舟晚归。月牙儿升上天幕,牛郎织女出来送行,薄雾轻轻拂过水面,凉风送走了采莲女的归舟。在一片暮色苍茫中,花香衣香都随风消溶了,而她们的优美歌声,却仍萦绕在空中,若隐若现的,不绝于耳,令人难以忘怀。

四、朱湘《采莲曲》思路开阔,题材丰富

朱湘《采莲曲》思路开阔,题材丰富,他用5个诗节,描写五个劳动画面,分别是:舟入莲溪、溪间采莲、溪头采藕、溪中采蓬、摇舟晚归。

由此可见,他把采莲女一年的劳动生活,齐备的全部活种,不问时令气节差别、不计果实成熟早晚,尽管采莲、采藕、采蓬不在一时,但是为了渲染氛围、强化意境,诗人还是接二连三,把“三采”一口气写完,集采莲女劳动生活之大成。这种典型化的加工题材,这种浪漫的夸张写法,是任何一首古曲无可比拟的。

正是因为这样,诗人通过反复描写,从优美环境、勃勃生机的渲染,到姑娘的音容笑貌、心理情怀的勾画,还有石榴多子、喜鹊喧噪的侧面烘托,描写出人面荷花相辉映,桨声歌声互应和,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美丽轻盈,婉转悠扬的飘忽清幽画面,创造了一种甜美迷人,和谐安详,而又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意境,实在令人心荡神摇,如梦如醉,实在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极具格律新诗意境上的绘画之美。

联系诗人天才而不幸的暂短人生,《采莲曲》的创作,无疑寄托了他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冷酷人生的逃避,是诗人温暖芳香人生的归宿。后来《采莲曲》被人谱曲,在舞台上演奏时,诗人看了,感慨万分,即席吟诗:

不识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里丘。


朱湘诗全编

五、《采莲曲》的节律音韵之美

再从形式上看,古代采莲曲是古诗,都是齐言诗,而诗人却要写成新诗,首先必须打破豆干方块体。

于是,他别出心裁,把全诗40行,分成5个诗节,描写五个场景,每个场景又都以主副歌分层写,用主歌写场面、而用副歌写情态,主歌4长句4行、而副歌6短句也4行,开辟一块新天地,走出一条新路子。

因为这样,这首诗的每个诗节,都是10句8行,是一种全新的8行体式,不仅完全摆脱了豆干体和齐言诗的形式,做到句子不呆板、体式不划一,而且又做到句子大致整齐、节律基本匀称,具有新诗的建筑之美。

再者,诗人把民歌和曲词的音乐美引入诗中。他学习民歌,在句中插入语气词,如“小船啊轻飘”、“荷花呀人样娇娆”;又学习曲词,多用单节句,如“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流畅疏朗,音韵和谐,多像半曲《如梦令》!这样一来,既有口语的情趣,又有曲词的优雅,而倍增幽远空灵的风致。

同时,诗中重章复沓、多用衬字缀词,句式灵活,节奏自然,高低徐疾,抑扬顿挫,轻盈雅致,流转如珠,而令人耳目一新。陈存选2025、05、18

参资:《朱湘·采莲曲》。


朱湘雕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