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个职业,奇妙地让人永葆一颗“青年心”。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 林豫
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校党委书记
5月,是青年的月份,一切都生机勃发。
行走在熟悉的校园,听到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好”,我的血液便又沸腾起来。
在蹲下来平视青春的时光里,教育,是一场与时间的温柔博弈,皱纹会爬上眼角,但眼里的光不会暗淡;粉笔灰会落满肩头,但心里的火永不熄灭。
教师这个职业,奇妙地让人永葆一颗“青年心”。
Part.1
青年心,源于对教育的热爱
有人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但我想说,教师是在“点燃”别人的同时,也被学生的热情所点燃。教育不是单向的消耗,而是双向的滋养。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满怀激情,恨不得把所有知识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可很快,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学生走神、作业敷衍、考试失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老师。
转机出现在半年后的公开课上,年轻的我讲高尔基的《海燕》,借班上课,面对台下无数双眼睛,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却因紧张而声音发抖,板书也歪斜如蚯蚓。下课后,我非常沮丧。一个扎羊角辫的女生跑到我身边说:“老师,我喜欢您,您讲海燕时,眼睛里有星星。”点亮这颗“星星”,后来成了我教育生涯自我要求的坐标。
去年整理旧物,翻出泛黄的备课本,在《荷塘月色》的教案旁赫然写着:“要让学生看见月光如何穿过语文的缝隙。”如今看来稚嫩,但那种对教育近乎虔诚的赤忱,至今仍在血管里奔涌。
当毕业二十年的学生带着孩子来听课,当曾经沉默的男孩成为支教老师,当教师节收到“老林,我很庆幸在最好的岁月遇到你”的短信——这些瞬间,都是岁月馈赠的青春支票。
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说:“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这种延续,让我始终保持教育的热情。即便年过五十,我依然会为备好一堂课熬夜,会为学生的进步欣喜若狂,会因教育的新理念而兴奋不已。这份热爱,让我在时光流逝中心态永远年轻。
Part.2
青年心,在于不断学习与成长
真正的“青年心”,是心态上的开放与进取,敢于打破自己的茧房。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的方式也在变。教师如果用开拖拉机的思维去教今天开电车的学生,很快就会被时代抛下。
2020年,我在例行与新教师谈话时,刚入职不久的小张向我诉苦:“现在的学生宁愿看短视频也不愿背《滕王阁序》。”我递给她一本划满红线的《教育心理学》:“试试把‘落霞与孤鹜齐飞’变成他们朋友圈的文案?”
面对AI教学,一些老师抱怨:“教了几十年书,一支粉笔就够了,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什么?”在生物实验室里,我和年轻教师用叶绿素提取实验讲解《春江花月夜》的“滟滟随波千万里”;在编程课上,我们用代码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算法之美。有同事调侃:“老林这是要抢年轻人的饭碗?”我笑答:“教育本就没有楚河汉界。”当教师停止生长,课堂就开始死亡。
成为管理者,我依然愿意扎根教学一线。批改“00后”学生的周记,常需要翻译器辅助:“yyds”“绝绝子”等符号密码背后,藏着全新的认知体系。某天,一个学生在《我的理想》作文里写道:“想当电竞选手,因为可以像您讲《三国演义》那样运筹帷幄。”这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对话性。我们开始在课堂上玩“文言文弹幕”,用“善”“大谬”批注《论语》,用“子路莽夫人设不倒”讨论《侍坐章》。当传统与现代完成这场跨时空击掌,文言文及格率竟提高了20%。
有人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无论是新的教学技术,还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只有保持学习的心态,才能让课堂永远充满活力。点燃的前提,是蹲下来看见火种的位置,然后不断地燃烧与传递。
Part.3
青年心,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与共情
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去衡量今天的学生。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学习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可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的困惑、压力和追求,与我们当年截然不同。
曾经,我对学生上课偷偷玩手机深恶痛绝,直到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知道不该玩手机,可有时候真的控制不住,就像大人戒烟一样难。”这让我意识到,简单粗暴的禁止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引导。后来,我和学生约定“课堂手机管理规则”,允许他们在特定时间使用手机查阅资料,甚至设计了一些需要手机参与的课堂互动。渐渐地,课堂纪律反而更好了。
真正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蹲下身来,用学生的视角看世界。只有理解他们,才能引导他们。
班上有个孩子,上课总是没精打采。家访时才知,这个成绩垫底的孩子每天要去烧烤摊帮工到深夜。我在作业批注里悄悄写:“你扛起生活的样子,比任何满分都珍贵。”后来他考取职校烹饪专业,去年发来消息:“老师,我现在是实习厨师长,常想起您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在这个崇尚及时反馈的时代,教师最珍贵的品质恰是“慢的智慧”。就像校园里那棵百年黄葛树,见证过太多“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成长:那个总画漫画的男孩成了建筑设计师,那个爱哭的课代表现在是儿科医生。教育的价值,往往要等时光发酵后才显现醇香,在理解与共情中历久弥香。
有人问我:“您教书这么多年,不觉得腻吗?”我笑着回答:“每一天的课堂都是新的,怎么会腻?”
教师的青春,不在年龄,而在心态;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只要我们在时光中蹲下来,愿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对知识充满敬畏,依然相信教育的力量,依然对新时代充满了激情,我们就永远年轻。教育者的幸福,在于看到生命的绽放。教师的“青年心”,正是让这份绽放永不凋零的源泉。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怀揣这颗“青年心”,在教育的道路上,永远热情,永远向前。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