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原来孙吴大墓长这样”“5000年前飞来一只鹰”……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长三角地区接连新开3家考古遗址博物馆:安徽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江苏的苏州考古博物馆、浙江的杭州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先后对公众开放,吸引一大波粉丝前往打卡。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关心推动考古事业向前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前进方向。

自2023年,全国首家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各地“考古博物馆”悄然兴起,为文旅注入新活力。


仓储式陈列“解码”考古学

新石器时代“7000岁”的陶人面像、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铜牺尊……

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调研,仔细询问最新考古发掘成果。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也是国内考古博物馆的“样板”。在这里,公众不仅可以读懂“何以中国”,还可以真正了解考古学。


在考古专家们眼里,如何通过展览展示把考古工作的全流程展示给公众,并通过多学科手段抽丝剥茧来解读历史,这是考古博物馆和传统历史类博物馆的根本区别。

在展厅里,观众会发现这里的文物大多不是独立展示,而是采用仓储式陈列,“还原”它们被考古发现时在地层中的样子。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表示,考古学着重于研究遗迹和遗物的系列和类型,这就要求考古博物馆的陈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为追求,而是以考古学文化、重要的考古学遗址来组织陈列展示。她说:“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辅助铺陈,使参观者不仅可以细赏珍品之美,还能了解到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

考古博物馆一开放即成顶流

这些年,公众对考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陕西考古博物馆、洛阳考古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越来越多的“考古博物馆”应运而生,一开放即成顶流。


5月17日,江苏首家考古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没想到一开门就迎来了大客流考验,一天接待了8000多名观众。”苏州考古博物馆馆长、苏州考古所所长程义坦言,没想到一开馆就成了网红。“苏州考古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老馆面积差不多大,最大承载量在6000人左右,8000人次属于超负荷运营。”

和中国考古博物馆一样,苏州考古博物馆在展陈上也是“仓储式”,1200余件出土文物串联起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吴国都城的文明序列。最惹眼的是被打包装进展厅的虎丘路新村孙吴一号墓,面积足足150平方米,让观众在博物馆里就能体验一把考古探秘的真实体验。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展出了约1100件(套)珍贵文物,闻名遐迩的玉人、玉鹰、玉龙等悉数亮相,为观众呈现了5000多年前长江下游先民们的生活图景。


杭州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000年前,这里的先民种植水稻、加工玉器。正式开放后,观众可以在博物馆里看文物,博物馆外漫步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实地感受5000多年前文明之美。

四地牵手带公众实地下探方

文化传承发展,同考古事业息息相关。

在苏州考古博物馆正式开放之际,一个江浙沪皖四地考古遗址博物馆研学计划也同步达成。

苏州考古博物馆、上海崧泽博物馆、杭州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安徽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长三角四地考古博物馆共同启动长三角考古遗址博物馆研学活动,深入交流展示长三角地区考古遗址文化内涵,创新供给考古研学产品,推进考古成果全民共享。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考古是一门观往以知来的学科。

程义告诉记者,考古研学不是走走看看,而是真的走向田野,走下考古探方,拿起标本,实地进行考古体验。“通过考古研学,可以让公众真正了解考古是怎么回事,了解中国的文化根脉。”

除了长三角地区的考古研学,苏州考古博物馆未来将和陕西考古博物馆互动,组织开展实地考古研学活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高达/文 高达/摄

(部分图片由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文博圈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