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在《目送》里的这句话,道出了亲子关系里最无奈的真相。

可现实里,有些父母在本该从容享受人生的五六十岁,却陷入了让人无奈又心疼的“掉价”状态。这些状态就像生活里的刺,扎得两代人都生疼,偏偏很多家庭还在日复一日地上演。




一、过度插手子女生活,把关心变成“捆绑”
老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有些父母就是听不进去。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他们还总觉得孩子离了自己就过不好日子。小到每天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大到工作怎么选、孩子怎么带,事事都要插上一嘴。
张姐家就是这样,儿子儿媳刚结婚,婆婆就以“年轻人不会过日子”为由,搬去和小两口同住。儿媳买件新衣服,她要说浪费钱;儿子加班回来晚了,她就唠叨儿媳不照顾人。时间一长,小两口矛盾越来越多,儿媳甚至提出要离婚。这哪是帮忙,分明是在添乱!父母总想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保驾护航,却忘了孩子早已长大,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处事方式。管得太宽,不仅让孩子喘不过气,也让自己落得个“讨人嫌”的名声。




二、逢人就抱怨子女,把家丑变成“谈资”
“家丑不可外扬”,可有些父母却把这句话抛到了脑后。和街坊邻居聊天,三句话不离孩子的“不是”。说儿子不孝顺,过年给的红包太薄;说女儿嫁得不好,女婿没本事。他们以为这样是在倾诉委屈,可在别人听来,不过是茶余饭后的笑话。
楼下的李叔就是如此,每天在小区里和老伙计们聊天,都要数落一番自己的闺女。说闺女自从嫁了人,就忘了爹娘,一年到头也不回来看几次。这话传到闺女耳朵里,心里别提多委屈了。其实闺女工作忙,还要照顾孩子,不是不想回,实在是抽不出时间。父母这样随意抱怨,不仅破坏了子女的形象,也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痕。本来是一家人的事,非要拿到外面说,最后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深。




三、沉迷廉价养生,被骗子牵着鼻子走
常听人说“病急乱投医”,有些父母上了年纪,就特别在意自己的身体,这本无可厚非。可偏偏有人抓住了他们的心理,打着“养生”的旗号行骗。什么包治百病的神药,能延年益寿的保健品,这些父母就像着了魔一样,把养老钱大把大把地往外送。
王阿姨就是被养生骗局坑惨了的典型。她被推销员忽悠着买了好几万的保健品,说是吃了能治高血压、糖尿病。结果吃了几个月,身体没见好,积蓄倒是花得差不多了。儿女劝她别再上当,她还跟儿女急眼,说人家是为她好,只有儿女不关心她。父母一心想着健康长寿,这本没错,但盲目相信那些不靠谱的养生产品,不仅伤了钱包,还寒了儿女的心。




四、道德绑架子女,把付出当成“筹码”
“我养你这么大容易吗?”“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这些话成了有些父母的口头禅。他们把自己的付出当成要挟子女的“筹码”,一旦子女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开始用这些话道德绑架。
陈大哥就深受其扰,父母觉得他在大城市工作挣得多,就要求他每个月给家里寄一大笔钱。陈大哥自己房贷、车贷压力都很大,实在拿不出那么多。父母就开始骂他忘恩负义,说辛辛苦苦供他上大学,结果白养了。父母的付出,子女当然记在心里,也愿意尽孝。但把亲情和金钱划等号,用道德绑架的方式逼子女顺从,只会让子女感到压抑和痛苦,让原本亲密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五六十岁本该是享受生活、含饴弄孙的年纪,父母们不妨试着放手,给孩子一些空间;守住口风,别让抱怨伤了和气;擦亮眼睛,别被骗子钻了空子;放下架子,别让亲情变了味道。只有这样,才能和子女相处得更融洽,也让自己的晚年过得更舒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