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多,有个性的官员也多,寇准即其一。他官至宰相,为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澶渊之盟”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这是王安石对他的评价。
△寇准。 图片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寇准出身官宦家庭,“少英迈,通春秋三传”,19岁中进士,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不多见。寇准入仕后任地方官,充分表现出吏治才干,后“召试学士院”,因成绩优异到京城为官,所任多职,能力全面,尤其以“敢争”闻名。
《宋史》记载,寇准任从三品枢密院直学士时,有一次在大殿向宋太宗汇报工作,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方案,皇帝不同意,他硬是坚持己见。遇到这样的“愣头青”,宋太宗气得站起来要走,“(寇)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继续苦口婆心地说事,直到皇帝同意了为止。寇准如此当面冒犯皇帝,没想到的是,宋太宗不但没有怪他逆鳞犯上,反而在朝堂上称赞:“朕得寇准,犹文皇(指唐太宗)之得魏征也!”如此一来,寇准闻名天下。
寇准敢同皇帝“争”,就更不怕与同僚“争”了,当然他所争的都是国事和公务。作为侍从文臣的寇准曾当着皇帝的面与副宰相动真碰硬。他说,同样是贪赃,其他官员贪赃被处死,而参政(副宰相)王沔的弟弟监守自盗上千万巨款,却只被杖责,并且还很快复官了,这极不公平!宋太宗当面问王沔,得知寇准所说属实,于是“知(寇)准为可用矣”,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正式成为朝廷大臣。
寇准经常与同僚交锋,得罪了不少人,自然也受到陷害。一次,寇准与同僚温仲舒骑马同行,路上遇到一个疯汉子跪在他马前,高声呼喊皇帝,这事如发生在现在自然是滑稽笑谈,但在古代封建社会,那可就是能掉脑袋的事情。
事情惊动了整条街,被京城治安部门备了案,也被人抓住了把柄。这个人是知枢密院张逊,寇准同他多次发生争执。他唆使负责京城治安的官员王宾告发寇准有谋反嫌疑。寇准指出温仲舒可以上朝为证,大街上遇到的是个疯子,纯属偶然事件,但张逊故意只让王宾向皇帝汇报,要陷寇准于死地。当着皇帝的面两人大吵,寇准直截了当指出张逊的用心,“其辞颇厉,且互斥其短”。
宋太宗知道,真要谋反,还会光天化日之下,在街上大声高喊?更何况牵连寇准这样的人?简直无稽之谈,实属打击报复。于是,张逊被贬官,寇准则因在朝堂大吵有失大臣体统“亦罢知青州”,但过了一年,就又召回京城任参知政事。
宋真宗时期,寇准两任宰相,“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在奸佞指使下,中伤寇准之事常有,甚至有人控告寇准交结安王赵元杰谋反,多亏同朝为相的毕士安“力辩其诬”,查明实情,才躲过杀身之祸。由史料来看,寇准因耿直敢言而得罪的人确属不少,尤其当时朝中贵臣如王钦若、丁谓等,但因他在劝谏宋太宗立赵恒为皇太子一事上有大贡献,所以赵恒也就是宋真宗即位后仍然重用他。
景德元年(1004)秋,辽朝大举侵犯,宋朝上下人心惶惶,寇准怒斥很多官员的“逃跑主义”,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全力组织军事抵抗,宋军取得了一定战果,使得辽朝不得不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每年宋朝“赐”辽朝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界。此后,辽朝再没有对宋朝有大侵犯,直至其被金朝灭亡。宋朝以战谋和,寇准居功至大。
寇准爱争,于国为功很大,但自身取“祸”不小。比如对他相当欣赏,且把他视为“大宋魏征”的宋太宗,在晚年就曾对寇准说“若廷辩,失执政体”,并且批评他“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宋太宗觉得寇准有时“争”得不近人情。
宋真宗尽管也器重寇准,但在是否任命他为宰相这个问题上,曾有相当的犹疑。他让心腹大臣毕士安推荐宰相人选,毕士安荐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宋真宗答复“闻其好刚使气”。好在毕士安为人正派、为国重才,依然力荐,寇准得与毕士安一同拜相。后来,寇准被罢相,宰相王旦举荐其再任宰相,宋真宗嫌寇准“性刚褊”,但除了寇准之外,王旦没再推荐他人。于是,天禧三年(1019)又恢复寇准宰相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