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蛾总科—菜蛾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巢蛾总科
菜蛾科
菜蛾科(学名:Plutellidae)是鳞翅目下的一个科。老熟幼虫结网状茧的小型蛾类。本科昆虫通称菜蛾。全世界已知约 200种。
1.形态特征
体小形细狭,色暗;成虫在停息时触角伸向前方。下唇须短,向前突出。翅狭,前翅披针状,后翅菜刀形,后翅Ml与M2常共柄。
头部鳞片紧贴或有丛毛。单眼有或无。舌发达。触角是翅长的2/3~4/5,栖息时向前伸,根据这一特点,容易与麦蛾、巢蛾相区别。下唇须第 2节下面有向前伸的长毛束,使整节呈三角形,第3 节尖而光滑,向上举。前翅宽或窄,顶角常呈镰刀状或凸出,有翅痣和副室,后缘毛有时发达并向后伸,栖息时突出如鸡尾。臀脉基部有长分叉。后翅长卵圆形或披针形,缘毛长。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不发达,颚形突横带状,有时与尾突愈合,抱器瓣宽大,抱器腹明显或不明显。雌性外生殖器前表皮突有分支,后阴片多变化,导管端片明显,囊突有或无。
幼虫胸足、腹足俱全,趾钩排成单序环,臀足较长而往后斜伸,多在叶片上拉丝取食叶肉或潜叶、蛀食嫩梢,结网状茧化蛹其中。成虫有趋光性。
2.小菜蛾
小菜蛾(学名:Plutella xylostella)是鳞翅目菜蛾科菜蛾属节肢动物,又称小青虫、两头尖、吊丝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卵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
幼虫: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节明显,腹部第4-5节膨大,雄虫可见一对睾丸。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幼虫较活泼,触之,则激烈扭动并后退。
蛹:长5-8mm,黄绿至灰褐色,外被丝茧极薄如网,两端通透。
(2)生活习性
幼虫、蛹、成虫各种虫态均可越冬、越夏、无滞育现象。全年发生为害明确呈两次高峰,第一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正值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积栽培季节)。一般年份秋害重于春害。小菜蛾的发育适温为20-30摄氏度,在两个盛发期内完成1代约20d。
小菜蛾具备典型的昆虫进化优势:
①体小,只要有少量食物就能存活,易于躲避敌害。
②生活周期短,取食甘蓝的,气温28-30度时,完成一代最快只要10天。
③繁殖能力强,每雌产卵量平均220,卵散产。
④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可达90天,这样就造成严重的世代重叠,防治困难。
⑤生态适应性强,冬天能挺过短期零下15度的严寒,在-1.4度的环境中还能取食活动。夏天能熬过35度以上酷暑,只有夏天的暴雨能大量地杀死它们。
⑥抗药性强,由于长年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量杀伤天敌,小菜蛾为害日甚一日,并且很快对各类化学农药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上世纪90年代年许多地方面对小菜蛾猖獗,无药可治。由于发生面积大,为害时间长,防治困难,小菜蛾逐渐取代菜青虫而成为蔬菜第1号害虫。
(3)种群分布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1年生4~19代不等。在北方发生4~5代,长江流域9~14代,华南17代,台湾18~19代。在北方以蛹在残株落叶、杂草丛中越冬;在南方终年可见各虫态,无越冬现象。全年内为害盛期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东北、华北地区以5~6月和8~9月为害严重,且春季重于秋季。在新疆则7~8月为害最重。在南方以3~6月和8~11月是发生盛期,而且秋季重于春季。成虫昼伏夜出,白昼多隐藏在植株丛内,日落后开始活动。有趋光性,以19~23时是扑灯的高峰期。成虫羽化后很快即能交配,交配的雌蛾当晚即产卵。雌虫寿命较长,产卵历期也长,尤其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可长于下一代幼虫期。因此,世代重叠严重。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00余粒,多的可达约600粒。卵散产,偶尔3~5粒在一起。幼虫性活泼,受惊扰时可扭曲身体后退;或吐丝下垂,待惊动后再爬至叶上。小菜蛾发育最适温度为20~30℃。此虫喜干旱条件,潮湿多雨对其发育不利。此外若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积大、连续种植,或管理粗放都有利于此虫发生。在适宜条件下,卵期3~11天,幼虫期12~27天,蛹期8~14天。
(4)为害特点
小菜蛾分布于中国各地。幼虫食叶为害甘蓝、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成虫有趋光性习性。白天躲在植株的隐蔽处,在受惊时可短距离低飞。在中国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6代;合肥每年发生10—11代;广东20代。产卵期可达10天,平均每雌产卵100—200粒。卵期3—11天。
小菜蛾专门嗜食十字花科植物,对十字花科蔬菜生产发展造成最为严重的危害和威胁,也是最难防治的主要害虫。
3.葱须鳞蛾
葱须鳞蛾(学名:Acrolepla alliella),为鳞翅目菜蛾科的一种昆虫。危害韭菜、葱、洋葱等百合科蔬菜及野生植物。以幼虫在葱叶夹缝处蛀食,严重的致心叶变黄,叶和花薹多从伤口处断折,降低产量和品质。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4.5毫米,翅展11~12毫米,全体呈黑褐色,下唇须前伸并向上弯曲,第二节向末端逐渐膨大,触角丝状,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前翅黄褐色至黑褐色,成虫静息时前翅合拢形成一个菱形的白斑。翅前有5条浅褐色不明显的斜纹,翅中部近外缘处有一深色近三角形区域,翅中部有一条稍深色的纵纹,后翅深灰色。
卵:长圆形,初产乳白色发亮,后变浅褐色。老龄幼虫体长8~8.5毫米,头浅褐色,虫体黄绿至绿色,各体节有稀啦的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8mm,细长圆筒形,黄绿色至绿色。
蛹:长6mm左右,纺锤形,老熟时深褐色,外被白色丝状网茧。
(2)发生规律
在北方一年发生5-6代,以成虫在越冬韭菜干枯叶丛或杂草下越冬,5月上旬成虫开始活动,5月下旬幼虫开始为害,各代发育不整齐,从春到秋均有为害,以8月为害严重。从卵至成虫一世代历期约为25-48天。在陕西,该虫6月后虫口渐增,8月达到高峰,11月露地不再发生。在山东,成虫盛见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可延续到10月。成虫羽化后需补充营养才交尾产卵,卵散产于韭叶上。孵出幼虫咬叶成纵沟并向茎部蛀食,但不侵入根部,常把虫粪留于叶基部分叉处。幼虫性活泼,受惊即吐丝下垂。老熟时在叶片中部吐丝作茧化蛹。
(3)为害特点
主要寄主植物有韭菜、葱、洋葱等百合科蔬菜和野生植物。幼虫蛀食韭叶,严重时心叶变黄,降低产量和质量,以老韭菜和种株受害最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