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湖南、江西和福建等 14 个省份的广袤土地上,油茶作为一种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山茶科重要油料与经济作物,已陪伴国人走过漫长岁月。我国有着悠久的油茶栽培历史,油茶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按照《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 年 ) 》,到 2025 年,我国油茶种植面积将达到 9000 万亩以上,茶油产能达到 200 万吨。


▲ 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肆虐

然而,随着油茶集约化种植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致使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肆虐,严重威胁着油茶的产量和质量,给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重重挑战。

《油茶病害与防控机制研究》深入探讨了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病害综合防控策略。油茶炭疽病由炭疽菌属真菌引起,不仅引起落叶落果,更影响植株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油茶根腐病则是由土壤真菌镰刀菌属多个种侵染根系所致,导致根系腐烂,植株失去稳固支撑和充足养分供应。这两种病害的综合作用,严重制约着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油茶病害与防控机制研究

伍建榕等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25 . 3

ISBN 978 - 7 - 03 - 081572 - 9

为解决这一难题,本书在云南省展开了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病害调查,明确了油茶炭疽菌和根腐病菌的种类,并深入阐述了云南省油茶 炭疽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为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早期诊断、后期防治以及科学合理的病害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关键依据。


▲ 野生型拟南芥接种炭疽菌的症状及组织微观结构

图中第 1 行是拟南芥接种 CA17 的症状表现;第 2 行是病斑组织棉蓝染色;第 3 行是病斑组织石蜡切片

书中还聚焦于抗性育种这一油茶炭疽病绿色防控的经济有效措施。鉴于油茶基因组复杂及缺少成熟的遗传转化体系,本书研究了拟南芥和油茶炭疽菌的互作关系,明确了拟南芥响应炭疽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为油茶的抗性育种筑牢了理论根基。同时,基于天然免疫在生物中的进化地位和动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的相似性,通过油茶炭疽菌和秀丽隐杆线虫的互作模型,探索了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或细胞中的进化保守天然免疫成分,旨在为防治油茶炭疽病 的发生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 不同病害等级油茶根系( A )、根际土壤( B )、根系和根际土壤( C )特有及共有 AMF-OTU 维恩图比较分析

此外,本书深刻洞察炭疽病和根腐病在油茶植株中的生态学影响,包括病原菌与寄主的互作、病原菌与植物内生菌或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互作、环境因子对病害发生的影响以及病原物在环境中的存在情况。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本书详细阐述了油茶根际微生物群落、根系内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叶片内生菌在油茶病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通过功能注释解析了油茶内生菌及根际微生物的潜在功能,并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以期通过微生物群落的调控实现油茶病害的绿色防治。


▲ 油茶树体各器官磷含量动态

油茶的养分管理同样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复 杂的年生长发育周期使得油茶林地内树体和土壤养分状况多变,养分管理难度较大。本书通过对油茶关键物候期(花期、休眠期、果期)的监测研究,把握油茶年生长发育周期的物候情况,为判断外部环境非节律性改变对油茶的影响提供依据。精准施肥是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而叶片化学计量和土壤化学计量则可分别反映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养分盈亏状况以及油茶林地的养分盈亏情况,对林地养分管理和施肥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 10 章,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研究综述、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油茶炭疽菌和拟 南芥互作模型的建立、油茶炭疽菌和秀丽隐杆线虫互作模型的建立、油茶内生芽孢杆菌防控炭疽病的机制研究、油茶叶片内生菌与炭疽病的交互作用研究、油茶炭疽病发生与丛枝菌根真菌关系研究、油茶根腐病根际土壤与根系内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油茶炭疽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以及油茶物候期及树体养分动态研究等多个方面。

本书不仅深入探究了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更挖掘了潜在的致病机制和抗性机制,以及绿色生态的综合防控措施等关键问题,旨在为从事油茶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的科研人员、高校学生、农林业从业者提供专业的参考,助力油茶产业突破病害困境,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本书,深入了解油茶病害的奥秘,探寻油茶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吧!

油茶病害与防控机制研究

伍建榕等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25. 3

ISBN 978-7-03-081572-9

责任编辑:张会格 高璐佳

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油茶病害的本质,还能指导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无论是致力于油茶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士,还是从事油茶种植的农户,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此外,本书对于森林保护及林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