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蹲在门槛上数硬币,200元要撑到月底。
他今年83岁,住在沂源县农村,土坯房里摆着两张木床。每月养老金到账那天,他都要在账本上画正字,电费30元,煤球50元,买药60元。
同村像他这样的老人有二十多个,大多八九十岁,没评上五保户低保户。屋里唯一电器是儿子送的旧电视,三年没开过几次,怕费电。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地,种点白菜萝卜,够吃就行。
儿女们也不富裕,有的在县城打工,隔两周回来送袋面粉。
邻居张大妈说,去年冬天摔断胳膊,舍不得去医院,在家贴了三个月膏药。这些老人总说现在比过去好,至少饿不着,可说起看病还是叹气。镇卫生院报销比例不高,要是得了大病,自费部分能压垮全家。
沂源县数据显示,农村高龄老人中,仅12%能享受子女稳定经济支持。更多人靠那点养老金硬撑,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我去过李大爷家,他穿的蓝布衫补丁摞补丁,说是1985年买的。
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老人们白天凑在村口聊天,晚上早早就睡。他们最怕下雨下雪,路滑不敢出门,万一摔了没人知道。
有次村医来体检,发现一半老人有高血压,却舍不得买药控制。
养老金二十多年没怎么涨,物价却翻了几番,200元能干什么?买袋化肥都要80元,他们种地根本不挣钱,全靠身子骨硬撑。
县城退休的老人每月几千元退休金,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可这些农村老人从不抱怨,总说给儿女添麻烦是罪过。去年张大爷住院花了三万,报销后自己掏一万八,差点把棺材本拿出来。
出院后他逢人就说,以后再也不体检了,查出来病反而闹心。这样的观念让人揪心,却也折射出他们的无奈。
农村养老服务几乎空白,没有养老院,没有上门护理,全靠自救。年轻一代压力也大,房贷车贷养孩子,实在腾不出手照顾老人。
我常想,当他们弯腰种地时,是否想过晚年这般光景?社会进步了,可农村高龄老人的生活,似乎被遗忘在时光里。
他们奉献了一辈子,到老却要在温饱线上挣扎,这不应该。养老金标准是否该调整?农村养老设施何时能完善?
这些问题亟待回答。每个老人都是一本历史书,他们的晚年不该只有艰辛。
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让他们在人生最后阶段感受到温暖。毕竟,我们都有老去的一天,他们的现在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每一份辛劳都不该被时光遗忘,每个晚年都值得温暖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