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一泓碧水映照民生变迁
——云南西盟水利发展60年纪实
当竹筒背水渐成记忆,望天田变身旱涝保收地,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一代代治水人接续奋斗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西盟自开启水利建设征程以来,汩汩清泉化作民生甘露,将这片土地从“与水抗争”的艰辛岁月,推向“与水共生”的绿色嬗变。
城子水库(佤山天池)。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年轻时,天不亮就要背着竹筒下山打水,雾未散,脚下泥泞,裤脚总被露水浸透。”回忆青春岁月,娜丕阿婆感慨万千。那时的西盟,水利设施匮乏,农田水利建设刚刚起步。
城子水库作为西盟首座水库,1958年在肩挑手抬的号子声中奠基。建设者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历时七年削平山头、筑起坝基,终于在1965年竣工。这座水库的建成,标志着西盟水利从被动“除害”转向主动“兴利”。1976年,马散水库紧接着开工,1981年完工。两座水库如双子明珠,点亮佤山治水之路。
这仅是西盟水利建设的第一幕。1983年至1993年,农村“五小水利”工程遍地开花,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逐步解决水旱灾害难题,夯实农业生产根基。1994年至2011年,西盟县以“治水兴滇”战略为引领,有序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多座水库与灌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千家万户。
永光水库。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到了2008年,按照全省‘治水兴滇’战略,西盟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兴利与除害并重,相继建成一批水利工程。”西盟县水务局退休老干部杨恒进说。
永光、英腊、富母乃3座小型水库相继建成。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实施。截至2011年末,西盟县建设饮水安全工程180项,解决4.7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有效灌溉面积达5.99万亩,灌溉率达32.5%。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西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上日程,水利事业进入良性发展新阶段。
“那时候,村里一遇旱灾就头疼。但早年修建永光水库,乡亲们几经波折!”新厂镇永广村老村支书岩苗刀细数往事:“1964年第一次修建,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硬是靠双手垒起坝基,却因故搁置;1971年重修,不料六月暴雨冲垮堤坝,泥石流裹着砂石泄到境外。直到1992年,县里派来水务专家勘测设计,镇村干部协同加固,这座水库才稳稳扎在山坳里——人畜饮水难题从此彻底解决!”
雨季蓄水、旱季供水,永光、英腊、富母乃等水库的建成,既保障了城乡饮水安全,又满足了农业灌溉需求,旱地终成良田。“有水,生活才有保障,产业才能发展。”岩苗刀说。
2012年,西盟水利迎来“腾飞”之年,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永不落水库。刁弘智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确立,水利建设投入加大,相继建成班岳、东朗河、永不落等水库。2013年开工的永不落水库,更结束了西盟县无中型水库的历史。”杨恒进介绍。
随着水库建设推进,河流治理、饮水工程等同步实施,水利改革不断深化,西盟水利步入加快发展新时期。
“过去的河流‘脏乱差’,只见蚊虫不见人。如今,都变了!”家住东城社区的娜海,既是西盟水利的“见证者”,也是美丽河湖建设的受益者。
初夏时节,漫步勐梭河“左一支流”畔,沿河“口袋公园”绿树成荫,河岸栈道上文明标语、历史典故引人驻足。“经过治理,这里焕然一新,成了市民散步锻炼的好去处。”娜海笑着说。
西盟县东梭河提防。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份惬意,源于西盟“治水一盘棋”的智慧。60年来,西盟水利始终以人为本:从解决“吃水难”到保障“喝好水”,从水库移民安置到产业培育,从抗旱防汛到守护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截至2024年末,西盟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07件,惠及12.59万人,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9.86万亩,灌溉率50.6%。
西盟县勐卡镇永俄湖。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暮色染金西盟田园,佤山天池堤坝的石料在夕阳下愈发清晰。未来,城乡供水一体化、东归水库等工程将继续书写奋进篇章。山间采茶调悠扬唱响:“清泉过寨门,佤山四季春......”这旋律是绿水青山的馈赠,是从开山劈石的激越到润物无声的绵长,更是民生幸福映照出的温暖光芒。(欧南罕、李毅、李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