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里有小伙伴说过美国海关时被要求解锁手机,还说不交密码就被扣留?这事儿是真的吗?

据《今日美国》5月17日消息,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近期强化了电子设备检查力度,旅客手机、电脑等设备被搜查的案例激增37%。更魔幻的是,特朗普政府执政后,连社交媒体言论和政治倾向都成了审查重点——比如你点赞过某条涉移民政策的推文,就可能被单独“请”到小黑屋问话。



一、法律擦边球:公民与非公民的“双重标准”

根据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2025年最新报告,美国公民和合法永久居民理论上可拒绝提供密码,但代价是设备可能被扣押数周甚至数月。例如纽约州议员史密斯去年因拒交密码,其iPhone被扣留45天,直到法院介入才归还。而非公民就没这么“幸运”了——CBP明确表示,签证持有者和游客若拒绝解锁,可能直接被拒绝入境。2024年洛杉矶国际机场数据显示,因拒交密码被遣返的非公民同比增加220%,其中中国公民占比最高(38%)。



二、生物识别陷阱:指纹解锁可能自证其罪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滥用。虽然电子前沿基金会(EFF)主张指纹和面部识别受第五修正案保护,但部分法院却支持CBP强制解锁。2025年3月,一名华裔工程师在旧金山机场被要求用指纹解锁手机,原因是其微信聊天记录里有“敏感技术讨论”。更绝的是,执法人员只需举起手机对准旅客面部,就能绕过密码直接解锁——这种“被动识别”在法律上仍是灰色地带。



三、实操指南:保命级应对策略

1. 设备预处理

关闭生物识别功能(如Face ID、指纹解锁),改用12位以上复杂密码

删除敏感文件(如工作邮件、医疗记录),重要数据提前备份到云端(避免本地存储)

飞行模式+恢复出厂设置:入境前可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入境后再通过云端恢复数据(需提前备份)



2. 现场应对话术

美国公民/绿卡持有者:“根据ACLU指南,我有权拒绝提供密码,但愿意配合合理检查”

非公民:“我需要联系我的律师”(拖延时间),同时记录执法人员姓名和警徽号码

3. 事后维权

若设备被扣押,务必索要书面收据,注明扣押原因和期限

可向美国国土安全部(DHS)投诉,或通过“边境权利中心”(Border Rights Center)申请法律援助



四、深层博弈:国家安全与隐私的终极对决

特朗普政府此举本质是“数字麦卡锡主义”的延伸——通过数据监控巩固政治权威。2025年CBP预算中,“边境数字监控系统”拨款达18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20%。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先发制人”的检查逻辑正在向其他国家扩散: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五眼联盟国家已效仿美国,要求旅客提供社交媒体账号和设备密码。

老特这招“合法侵犯隐私”,本质是传统霸权与数字时代的碰撞——用技术手段将国境线延伸到虚拟空间。当CBP的服务器里堆满全球旅客的聊天记录和相册时,所谓“自由灯塔”的虚伪面纱正在被彻底撕开。至于这种“数字边境”何时触底,可能只有等下一届政府来填坑了……

(文中法律依据见ACLU 2025年边境权利指南,案例参考《今日美国》5月17日调查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