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尘强袭西北华北,陕晋豫空气质量大降
5月16日夜间,随着高空冷涡的进一步发展,一股猛烈的北风自蒙古高原及内蒙古高原呼啸而下,裹挟着大量沙尘从阴山、长城沿线破防南下,直冲黄土高原腹地和华北北部地区。进入5月17日后,这股沙尘气团迅速南侵,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北部以及河北中南部、北京等地引发大范围扬沙和浮尘天气,不仅能见度急剧下降,空气质量也一度逼近极重污染标准,局部直接爆表。
在这轮沙尘过程中,西安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从凌晨开始,冷空气翻越陕北丘陵将沙尘气团推入关中盆地,西安城区短时间内便出现灰黄色的天空,空气中可见悬浮颗粒物大量堆积。根据实况数据,当地空气质量指数在中午前后迅速飙升至“严重污染”级别,成为今年以来第四次因沙尘过程导致爆表。相似情况也出现在太原、石家庄和北京部分城区,多个城市的市民被迫暂停晨跑、减少户外活动。
随着时间推进,这股沙尘团继续向东南推进,到傍晚时分已经抵达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一带。安徽合肥、六安,河南信阳、驻马店和平顶山等地纷纷出现严重污染,市区能见度下降,公众外出佩戴口罩成为常态,交警部门也加强了重点路段的交通引导工作。气象监测数据显示,这次沙尘虽猛但不持久,体量有限。以西安为例,在污染指数爆表近六小时后,空气质量逐渐恢复至轻度污染水平,郑州、洛阳等城市也在类似时间节点恢复常态。
二、风向转变将令沙尘掉头,冷涡让位干热气团
根据气象模式的推算,5月18日以后,地面风场将迎来一次明显转向过程。原本主导沙尘南侵的偏北风逐渐减弱并转为东南风,这意味着原本向南推进的沙尘气团将迎来一次“大掉头”,自江淮北岸一线起向北调转方向,重新回吹至黄河以北。这类掉头回吹的过程并不罕见,在冷涡系统减弱时经常伴随发生,尤其在我国北方春末夏初这种多变天气时期。
风向转变不仅标志着沙尘影响进入尾声,也代表冷涡系统即将退出大陆舞台。当冷涡北收,高空大气层的动力来源也会随之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亚高压和暖脊系统带来的干热气团。这股干热气团源自阿拉伯半岛和中亚沙漠地带,具备极强的高温势能,已经导致哈萨克斯坦5月16日出现最高44.0、阿富汗47.8度,打破5月纪录。
随着高空西风带逐渐东移,它将借助地形抬升效应以及晴空绝热压缩的作用,加速进入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拉开今年首场大范围高温过程的序幕。本轮热浪扩张的节奏紧凑,预计将在5月19日至22日期间快速铺展,直接取代沙尘的影响。风向东南转化后,干燥的暖空气将从黄河流域逐步南压,气温大幅攀升,成为近期天气变化中的主旋律。
三、热浪强度超前,40度以上高温将坐实
据中央气象台的最新发布的信息看,本轮热浪过程影响范围广、升温速度快、极端值显著,或将成为5月历史同期少见的典型干热过程。从目前的数值模型分析结果来看,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山东西部、山西南部等地区将成为高温核心区。多个城市将连续多日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7℃的情况,部分地区可能冲击或超过40℃,局地甚至有逼近或打破历史极值的风险,达到或接近45℃的临界点。
西安、郑州、运城、济宁、洛阳等传统高温城市可能率先破40,进入今年高温红色预警范围。以关中盆地为例,由于地形封闭、空气流通性差,加上晴空辐射加热效应强烈,极易形成“热岛+干风”叠加态势,气温突破40℃大关的可能性已被多方气象机构所确认。而自动站的局地极值往往更高,在无植被遮挡或城市热岛效应突出的区域,极端气温可达44℃甚至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轮高温过程虽然时间不算特别长,但由于空气湿度整体偏低,蒸发强烈,将对中原、黄淮及晋陕豫交界的农业区形成较大压力。目前部分地区已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高温的到来势必加速土壤失水,形成干热风与持续升温交织的恶性循环。我们提醒,干热风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容易诱发森林火险与小型山火,需提前布控与监测。
在40℃以上高温预期下,各位朋友的普通防暑措施需及时升级。对外作业单位如建筑工地、环卫行业应适时调整工作时段。在未来一周内,热浪将成为主角,同时需要做好抗旱准备,尤其是农业等领域,务必高度警惕干热风+高温极值可能带来的叠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