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个大新闻,上海杨浦居然给互联网博主发购房补贴,顶流直接能拿200万。我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现在当博主都这么香了?不过冷静下来想想,这事可没有表面那么简单,背后藏着上海对流量经济的明显野心。今天我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先给大家说个震撼的点,这次的补贴分三档,直接按博主的流量发钱。平台前1%的顶流能拿到最高200万,前5%和前8%的也能拿到100万和50万。这啥概念?

这比很多城市给博士、工程师的补贴还高。要知道,以前上海给博士后落户也就几十万。现在博主直接弯道超车,网友都调侃,这是租给流量了。

而且不光是针对博主,政策里说了,为了推动MCN机构集聚,对于创立注册地和税收缴纳地均在杨浦的区域总部型MCN机构,按区域总部政策给予支持。同时,杨浦还大力支持孵化企业或MCN机构上市,最高给予300万元补贴。

这招太聪明了。比如某MCN机构签约了一位头部主播,原本可能因为北京、杭州的产业集群更成熟而考虑搬迁。现在,杨浦直接给主播补贴200万买房,相当于用安家费锁住了人才,也锁住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来二去,杨浦就能形成头部企业加头部人才的良性循环,让内容产业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这招简直是人才绑定大事,用一套房子把人才和企业都拴在这儿了。

为啥上海突然对博主这么大方?

关键在杨浦的小目标。2026年,美团、抖音等三大互联网巨头总部要搬到这儿了,目标是打造中国内容产业之心。啥意思?

就是不仅要把企业总部聚过来,还要把最能产流量的博主们都吸引过来,让杨浦变成全国内容创作的核心枢纽。你想,一个百万粉美食博主搬到杨浦,随便拍个杨浦早餐打卡视频就能带回一条街的包子铺生意。这些内容自带传播属性,比官方花大价钱拍宣传片管用多了。

就像之前贵州村超、淄博烧烤靠流量出圈一样。杨浦这是想靠博主的镜头,把自己打造成流量网红区域。所以啊,杨浦这是铁了心要玩流量经济了。

有人会问,坐拥国家重点高校和科技园区的杨浦,这是在向我们证明知识输给流量了吗?200万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笔搬家费,但对博主来说,可能只是接一单广告的收入。寒窗苦读十几年,结果月薪还没网红一场直播的打赏多。

博士生在实验室熬到秃头,论文改到怀疑人生,研究经费重重审批也没几个钱。而如今流量经济直接起飞,相比科研教育这些长线投资反而更难了。政策的导向转变,很多人都说寒窗苦读结果换来的政策不如博主。以后子女教育是不是鼓励大家做博主啊?

但我觉得,现在经济竞争早就不止是拼工厂、拼GDP了,而是拼谁更有话题度,谁能抓住年轻人的眼球。杨浦这波操作就是在抢注意力经济的制高点。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人关注的城市,就算底蕴再深厚也容易被冷落。

既然流量经济起来了,其实也是这个时代新的机会。小摊早饭也搞起了直播带货,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博主。曾经只有高学历才能出人头地,现在这种去中心化的形式,其实让每个人都可以有更多可能性。数字经济时代,内容创作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力。学历和流量之间本就没有冲突。

科技博主、知识博主等各类垂直领域的博主扎根自己的领域,用心阐述内容,其实也给大家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份链接。并非网红一定学历低,也并非学历高的人就一定会去从事科研行业,不能进入互联网领域。互联网领域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但未来也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

说白了,毕竟能拿补贴的头部博主就那么几个,不过这波操作还会带来周边效应。比如博主来了,摄影团队、直播公司可能就也会跟着来。这种流量外溢,对普通人来说也是看热闹的机会。

当然,网上也有质疑声,花200万补贴博主不如投给科研。博主拿了钱跑了怎么办?确实,流量经济有个毛病,人容易跑。今天你给200万,明天别的城市给300万,博主可能就搬了。要是杨浦只有补贴,没有真正的产业生态,最后可能人财两空。

所以我看了一下政策,发现杨浦留了个后手。比如他们说要打造内容加产业生态,让博主的内容和本地产业结合。比如科技博主参与科普,电商博主带货本地特产。这样博主就不只是来拿补贴,而是能在这发展。

另外,他们还提到要扶持中小创作者,搞培训给流量支持。这样就算普通博主拿不到买房补贴,也能在这找到机会,慢慢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说白了,杨浦不想只靠钱砸人,而是想靠生态留人。头部博主是引爆点,中小创作者是基础盘,再加上企业和产业的支撑,才能让流量真正在这扎根。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敢尝试新玩法的城市,永远比保守的更有看点。这波操作给小谷最大的感受是,现在城市都在抢流量啊。不管这部政策能不能成,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想敢干的上海。当别的城市还在盯着传统人才的时候,他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流量经济。

当然了,如何平衡科研和流量的天平,也是杨浦未来需要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