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你凭什么管我的钱!
我这辈子攒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
李老先生颤抖着手指向女儿,脸上的皱纹因愤怒而扭曲。
"如果只是你的钱,为什么我现在要承担后果?"
女儿苏明眼含泪水却强硬站立,手中紧握着一叠文件,声音中混合着愤怒和无奈。
客厅里的空气凝固了,父女二人隔着茶几对峙,数十年的亲情在这一刻像是一根绷紧的弦。
01
李国强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童年时,一个馒头要分成四份,一家人轮流吃。这段经历深深刻在他的骨子里,即使后来生活好转,他仍然保持着极度节俭的习惯。
"我这辈子没买过一件超过三百块的衣服。"李国强常这样对女儿说,眼神中带着某种自豪。
1970年,二十岁出头的李国强进入当地一家国营工厂工作,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他工作勤恳,从不缺勤,每月工资大部分都存进银行。同事们周末聚会,他很少参加;别人添置新家具,他继续使用旧的。
1985年,李国强和妻子王淑梅迎来了女儿苏明的出生。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李国强有着自己的教育方式。
"记住,钱要花在刀刃上。"这是苏明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苏明上小学时,同学们都有了新铅笔盒,她也想要。李国强听后,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用了两年的铅笔盒:"这个还能用,为什么要买新的?"
十岁生日那天,苏明期待已久的礼物是一本习题集。她失望地看着父亲:"我想要那个芭比娃娃..."
"那有什么用?浪费钱!"
李国强皱眉,"学习才是正经事。"
苏明低头不语,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母亲王淑梅心疼地摸摸女儿的头,偷偷塞给她几块钱:"别难过,妈妈下次带你去买。"
这样的场景在苏明童年中不断重演。李国强控制着家里的每一分钱,甚至规定每月的电费、水费不能超过多少。一旦超支,全家都要面对他的责备。
"浪费是可耻的!"这是他的口头禅。
苏明渐渐学会了在父亲面前隐藏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上初中后,她开始做家教赚零花钱,偶尔买一些小物件,但都小心翼翼地藏起来。
1998年,王淑梅因病去世。失去妻子的李国强更加沉默寡言,也更加吝啬。家里的生活费进一步缩减,连基本的肉食都成了奢侈品。
"妈妈不在了,我们更要节省。"李国强对十三岁的苏明说,"我们得为将来做打算。"
苏明不理解什么是"为将来做打算",她只知道家里突然变得更加冷清和拮据。失去了母亲这个缓冲,父女关系也变得生硬起来。
02
2003年,苏明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李国强勉强同意支付学费和最低限度的生活费。
"每个月六百块,多一分没有。"
他对苏明说,"要学会节省。"
大学的生活让苏明眼界大开。同学们周末外出聚餐、看电影,她却只能躲在宿舍里吃泡面。为了赚取额外的生活费,她开始兼职家教、发传单,甚至在校园餐厅洗碗。
"别人都是全力以赴学习的年纪,我却要为一日三餐发愁。"多年后苏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
大学期间,苏明极少回家。每次通电话,李国强关心的永远是消费:"这个月用了多少钱?有没有乱花?"
2007年,苏明大学毕业,顺利在省城一家广告公司找到工作。初入职场的她,工资不高但足够自给自足。她租了一个小单间,开始独立生活。
第一次拿到工资,苏明买了一条连衣裙,这是她人生中第一件超过三百元的衣服。穿上新裙子,照着镜子,她忍不住落泪。
而在家中,李国强退休了。作为一名工龄近四十年的老工人,他的退休金不算高,但足够维持基本生活。可他依然保持着极度节俭的习惯:自己做饭,从不外出就餐;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即使夏天也舍不得开空调。
2010年,一件事情改变了李国强的生活轨迹。
老同事张明远从海南旅游回来,兴高采烈地向李国强描述那里的阳光、沙滩和热带水果。"老李,你也该出去走走了,存那么多钱干嘛?带不进棺材的!"
这句话触动了李国强。是啊,辛苦一辈子,是不是该享受一下了?
于是,67岁的李国强决定尝试"旅居"生活——在不同城市短期租房居住,体验不同地方的生活。
"爸,你真要一个人去外地住?"苏明接到电话,有些惊讶。
"怎么,你觉得我老得动不了了?"李国强语气中带着防备。
"不是,我是担心你人生地不熟..."
"我这辈子什么苦没吃过?你别操心了。"
就这样,李国强开始了他的旅居生活。从厦门到昆明,从海南到大理,他走访了中国多个气候宜人的城市。每到一处,他都会租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的房子,体验当地生活。
但即使在旅居中,李国强依然保持着极度节俭的生活方式。他总是选择最便宜的长租房,自己买菜做饭;出行坐公交车,从不打车;参加免费的景点活动,尽量避免门票支出。
"爸,既然出去旅居,就是为了享受生活,何必这么委屈自己?"苏明在电话中问。
"我这叫精打细算,不叫委屈。"
李国强反驳,"你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享受。"
2012年,苏明的事业有了起色。凭借着努力和才华,她晋升为部门主管,收入大幅提升。她搬进了一套小两居室,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同年,苏明认识了未来的丈夫陈远。两年后,他们结婚。婚礼上,李国强一反常态地慷慨,送了一万元礼金,这让苏明既惊讶又感动。
"爸,谢谢你。"苏明红着眼圈说。
李国强难得露出笑容:"你是我唯一的女儿。"
婚后,苏明和陈远开始为买房存钱。在中国一线城市,房价高企,即使两人收入不错,全款买房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爸,我和陈远准备明年贷款买房,您有什么建议吗?"一次通话中,苏明试探性地问。
"买房?现在房价这么高,不如再等等。"
李国强立刻说,"再说,你们收入够首付吗?"
"差不多够了,就是月供会有点紧张..."
"月供太高就别买,别背上一身债。"李国强语气坚决。
苏明欲言又止。她知道父亲有积蓄,但也知道他不会主动提出帮忙。这么多年来,父亲除了必要的学费和一万元的结婚礼金,几乎没有给过她任何经济支持。
03
2016年,苏明怀孕了。这本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但她却陷入了焦虑。
"要不要辞职在家安心养胎?"陈远问,"工作太忙,对你和孩子都不好。"
"辞职后怎么办?生完孩子再找工作很难的。"
苏明皱眉,"而且少了我的收入,房贷怎么办?"
最终,苏明决定坚持工作到产假前。但繁重的工作和怀孕的不适让她身心俱疲。
一次产检时,医生发现胎儿发育不良,建议苏明住院观察。这意味着她需要提前休假,收入会有所减少。
"爸,我可能需要提前休产假..."苏明犹豫地向父亲提起这事。
"那就休呗,身体要紧。"李国强说。
"但是休假期间工资会减少很多,我们家现在..."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李国强说:"你们年轻人收入不低,应该有储蓄吧?"
"有是有,但最近要交房子的尾款..."
"哦,那你们自己想办法吧。"
李国强的语气突然冷淡下来,"我退休金不多,也有自己的开销。"
挂了电话,苏明忍不住流泪。她知道父亲在旅居生活中很少有大笔开销,退休金加上之前的积蓄,绝不是"不多"。但她也知道,在金钱问题上,父亲向来固执。
最终,苏明和陈远东拼西凑,勉强度过了这段困难时期。女儿小雨出生后,家庭支出骤增,经济压力更大了。
"要不要让你爸来帮忙带孩子?"陈远提议,"这样能省下请保姆的钱。"
苏明摇头:"他那个生活习惯,怎么带孩子?再说,他现在过惯了旅居生活,不会愿意的。"
果然,当苏明试探性地向父亲提出这个请求时,李国强断然拒绝了。
"我好不容易享受几年清静日子,现在又要我去伺候小孩?"他语气不善,"你们年轻人,就是不愿吃苦。我那时候,你妈生你后第三天就下地干活了,也没见请什么保姆。"
这次谈话后,父女关系进一步恶化。苏明减少了与父亲的联系,每月通话从原来的四五次变成了一两次,内容也多是简单的问候。
2018年的一天,苏明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请问是李国强的女儿吗?"电话那头是一个中年女性的声音。
"是的,我是。您是?"
"我是三亚某公寓的物业经理。您父亲在我们这里购买了一套房产,现在有些手续需要办理..."
"购买房产?"苏明惊讶地问,"您确定是我父亲李国强吗?"
"是的,证件信息显示是李国强,71岁,您的父亲应该没错。"
挂了电话,苏明陷入困惑。父亲什么时候在三亚买了房?为什么从不提起?
当晚,苏明给父亲打电话。李国强正在昆明旅居。
"爸,今天有个三亚的物业经理给我打电话,说您在那里买了房?"苏明直接问道。
电话那头明显停顿了一下,然后李国强语气平淡地说:"嗯,买了一个小户型,养老用的。"
"您什么时候买的?怎么没听您提起过?"
"去年买的。这有什么好提的?我自己的钱,买套房子养老,不行吗?"李国强的语气开始变得防备。
"当然可以,只是...您不是一直说房价太高,不值得买吗?"
"那是对你们说的!我这是养老房,性质不同。"李国强提高了声音,"我的事,不用你管!"
苏明被父亲突如其来的怒气震惊了。她努力保持冷静:"爸,我没有要管您的意思,只是关心一下..."
"不需要你关心!我这辈子没花过你一分钱,用我自己的钱买房关你什么事?"
"可是当初我结婚、生孩子那么困难的时候,您..."苏明的声音哽咽了。
"你现在是来算账的?"
李国强怒气冲冲,"我养你这么大,供你上学,已经仁至义尽了!现在我想怎么花钱是我的自由!"
这场谈话以不欢而散告终。苏明内心酸涩不已。她不是介意父亲买房,而是介意他的双重标准:对自己极度吝啬,声称"房价太高不值得买";对女儿的困难置若罔闻,却能毫不犹豫地花几十万买养老房。
此后,父女关系降到冰点。苏明不再主动联系父亲,李国强也很少打电话给女儿。
04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李国强被迫中断旅居计划,回到老家。独自一人在家的日子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苏明,你最近好吗?"一个深夜,李国强罕见地主动给女儿打电话。
"爸,您还好吧?"听出父亲语气中的疲惫,苏明的语气柔和了许多。
"还行,就是一个人在家有点闷。这疫情,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您一定要注意防护,老年人风险更高..."
"知道了,我不是小孩子。"
李国强下意识地又露出了倔强的一面,但很快又缓和了语气,"你们...还好吗?"
"我们都很好,小雨已经上幼儿园了,挺聪明的,会背很多古诗。"
"是吗?像你小时候,你那时候也很聪明..."
父女俩第一次有了一次较为愉快的长谈。疫情似乎成了一个契机,让两人都意识到亲情的可贵。
2021年,随着疫情缓解,李国强重新开始了他的旅居生活。这一次,他的行程中增加了去看望女儿和外孙女的安排。
"外公带了礼物给你!"77岁的李国强蹒跚地走进苏明家,手里提着一个精美的包装袋。
小雨欢呼着接过礼物,拆开一看,是一套精美的绘本和一个毛绒玩具。
"谢谢外公!"小雨开心地亲了李国强一口。
李国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摸摸外孙女的头:"乖,外公很久没见你了,长高了不少啊!"
这次团聚让苏明感到一丝温暖。父亲似乎变了,变得更加情绪化,也更加乐于表达关爱。
晚饭后,李国强犹豫再三,终于开口:"苏明,爸爸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什么事,爸?"
"我想...我想把三亚那套房子过户给你和小雨。"
李国强说,声音有些颤抖,"我年纪大了,这房子留着也没什么用。"
苏明惊讶地看着父亲:"为什么突然做这个决定?"
"没什么,就是觉得...财产早点安排好比较好。再说,你们一家人偶尔也可以去那边度假。"
苏明心中泛起一丝暖意,多年来对父亲的怨气似乎减轻了几分:"爸,谢谢您的好意,但那是您养老用的房子..."
"我这把年纪,哪里需要那么多房子?再说,我更喜欢旅居,住酒店或民宿就行。"李国强摆摆手,"这事就这么定了。"
当晚,苏明和丈夫陈远讨论了这件事。
"你爸这是突然想通了?"陈远有些不敢相信。
"我也觉得奇怪,他以前那么爱钱,怎么会突然要送房子给我们?"苏明疑惑地说。
"可能是年纪大了,想明白了吧。"陈远笑笑,"不管怎样,这是好事啊!"
苏明点点头,但心中仍存疑虑。父亲的转变太突然了,这不像他的性格。
第二天,李国强说要去银行办些事情,让苏明陪他一起去。
"需要我做什么吗?"在银行门口,苏明问。
"进去再说。"李国强神色复杂地说。
在银行经理的办公室里,李国强拿出一份文件,推到苏明面前。
"这是什么?"苏明低头一看,文件抬头写着"担保协议"。
"爸,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我的名字?"她的声音因恐惧而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