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两年亏掉100万,相当于每天睁眼就丢1370块。”2025年初,福州某小区业主群里,一条消息炸开了锅。

一位邻居刚卖掉自己的房子,账面亏损整整七位数。

群里沉默了几分钟,接着是此起彼伏的附和:“我亏了80万”“我家跌了快一半!”

这不是股市,也不是虚拟币,而是曾经被中国人视为“最稳当投资”的房产。



时间倒回2023年,楼市还残留着最后一丝狂热。

在福州东区,保利招商和樾风华开盘时单价3.5万/平米,购房者挤破头抢房。

张萝(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掏出全部积蓄,加上父母的养老金,买下一套143平米的改善房,幻想着过两年转手赚个装修钱。

可到了2024年底交房时,隔壁新盘单价已跌到2.5万,她的房子挂牌22天,降价100万才成交。

中介私下嘀咕:“这小区第一单交易就亏成这样,后面更惨。”



这并非个例,武汉的岳芮(化名)手握四套房,原本计划留两套给孩子,却在2024年遭遇丈夫失业。

为了保住现金流,她不得不抛售婚房。

这套2016年花200万购入、精心装修的学区房,最终以270万成交,扣除利息和税费,净亏百万。

“以前觉得自己是中产,现在连这个词都不敢提。”她在社交平台写下这句话时,评论区挤满了同样遭遇的网友。



房地产市场的崩塌从来不是一夜之间。

2021年,全国房价结束连续76个月上涨,开始阴跌。

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技术性调整”直到一线城市房价跌幅超过30%,深圳某豪宅从单价9万跌至6万,上海内环老破小挂牌量激增3倍。

普通人才惊觉,房子不再是安全资产,而是吞噬现金的黑洞。

杭州姑娘小柳的遭遇堪称典型。

2022年初,她以348万抄底未来科技城一套85㎡二手房,满心以为捡了漏。

一年后,同户型挂牌价腰斩至240万,每月3900元的租金还不够覆盖房贷利息。



“我以为菜鸟总部在旁边能保值,结果连租客都找不到。”她在维权群里哭诉,群文件里躺着上百份类似案例。

更残酷的是,这种贬值伴随着“钝刀割肉”般的持续伤害。

广州的萧逸(化名)2018年贷款440万买入一套老规房,月供2.6万。

2024年新政出台后,同等总价的新房使用面积多出近一倍,他的房子瞬间沦为过时产品。

咬牙以405万卖掉时,首付和利息已亏掉400万。

“就像拿着iPhone 256G,别人却用同样的钱买到了1TB。”他苦笑道。



市场的冷酷在于,它不分刚需还是投资。

上海的打工族小李,2021年以单价9.6万购入52㎡婚房,如今市值缩水40%,首付直接蒸发。

北京一对夫妻花315万买下丰台老破小,因孩子出生想换房时,发现同户型挂牌价暴跌115万,“相当于白送银行一辆劳斯莱斯”。

而那些“以租养贷”的中产更陷入两难。

重庆某业主将三套房挂牌半年,降价15%仍无人问津中介说现在卖房得像菜市场砍价,先自砍三刀。



武汉的岳芮为了尽快脱手,不得不借高息过桥资金还贷,直言:“每天利息2000块,比心脏病发作还刺激”。

甚至连开发商也难逃厄运。

2024年,某三线城市楼盘降价30%仍滞销,最终烂尾,福州某项目交房即维权,业主发现精装修“墙纸发霉、地板空鼓”,而开发商早已资不抵债。



这场席卷全国的房产危机,彻底撕碎了“买房必涨”的集体幻觉。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二手房价格累计下跌0.93%,一线城市跌幅收窄但未见逆转,而三四线城市仍在探底。

但危机中也浮现出新的生存法则。

在成都,120㎡以上改善户型成交占比超60%,核心区优质地块土拍溢价率突破12%,显示市场正从“数量扩张”转向“品质竞争”。

政策层面,好房子建设被提上日程,北京、杭州等地放宽阳台计容规则,鼓励开发商打造差异化产品。

对普通人而言,血的教训正在重塑购房逻辑。武汉岳芮卖掉四套房后,只留一套自住,“宁可存款缩水,也不赌房价反弹”。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这场百万量级的财富蒸发,或许是中国房地产史上最惨烈的成人礼。

它用真金白银的代价告诉普通人,房子不该是人生赌注,而是遮风挡雨的容器。

正如一位网友在亏损日记中写道:“以前总嘲笑父母把钱存银行,现在才懂,他们攒的不是利息,是选择权。”

当楼市泡沫退去,留下的不仅是账面上的数字,更是一代人对风险、杠杆与生活本质的重新认知。

或许这才是最珍贵的“不动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