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安耶夫斯基说:“从小缺爱的人,会疯狂地给从来不缺爱的人献爱,就好像穷光蛋在给亿万富翁捐款 。”

很多人因为从小就没有接受过真正的爱,也不明白爱是什么样子,自然无法与别人的爱意产生真正的共鸣。

爱如果失去了培育的土壤,那么对于爱的理解,便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人要是缺爱,往往都有这4个显著的特征,对照一下自己,看看你中了几条吧!



一、心思比较重

杨绛先生说:“ 当你有一肚子的心里话,想找个人倾诉的时候,突然发现,有的人不想找,有的人不能找,有的人想找却不能打扰。”

一个缺爱的人,总是给人心事重重的感觉,看似平和又若有所思;看似平静又心有荡漾。

他们考虑的事情很多,但总是找不到出路,就像自己读懂了很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人一旦陷入过度思虑的境地,往往会失去感知快乐的能力,想多烦恼就多,想少人生才会简单。

很多时候,真正杀死我们的,不是别人,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无法控制的想象力。

比较缺爱的人,虽然内心很渴望被温暖,被照亮,但同时也很害怕受到伤害,自然给人一种难以靠近的感觉。



二、害怕麻烦别人

很认同的一句话:“尽量不要给人添麻烦,别人最好也别来麻烦我。这句话不是冷漠,而是成熟。”

人若缺爱,往往格外的独立自主,总能一个人做好所有的事,哪怕不能,也不喜欢麻烦别人。

他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绝不麻烦别人,因为他们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得到想要的帮助,次数多了,也就渐渐失望了,只能选择在风雨中强大自己,在无奈中就依靠自己。

其实很多好的关系,都是在相互麻烦之中,慢慢建立起来,要是失去了对任何关系的期待,麻烦剩下的就只能是烦恼了。

害怕麻烦别人的潜台词,就是不想别人来麻烦自己,尽量保持远一点的距离,因为他们更享受这个互不打扰的生活和状态。

虽然这样生活让人看起来很孤寡,却是他们最喜欢的,远离是非纷扰的同时,亦可清净于岁月静好。



三、内心比较孤独

切·格瓦拉:“我走上了一条比记忆还要长的路,陪伴着我的,是朝圣者般的孤独。我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却充满悲苦。”

缺爱的人,往往内心比较孤独,有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

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想要孤独,而是在他们的周围找不到与自己共情的同类,宁可一个人独行,也不想被别人扰乱了清静。

孤独,可以是人生旅途中高贵的独处,也可以是被遗忘的寂寞,究竟是何种,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本身,别人对此无能为力。

以前对人群充满了好奇之心,义无反顾的走了进去,后来看清了很多的真相,毅然决然的走向了一个人的归途。

这世间总是让更懂事的人承受更多,孤独也许是留给懂事的人最后的一片净土与人生最后的归宿。



四、对父母爱恨交织

很共情的一段话:“后来才慢慢发现,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新旧观念的冲突我无法调和,坚持自我会伤到父母,一味地顺从父母,又违背自己的内心,甚至很多事情得不偿失。”

一个缺爱的人,多数皆是源自于家庭生活所造成,而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

很多父母在物质上都可以给孩子最好的,但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却是父母的言行身教。

本来挺乐观开朗的一个人,因为父母经常的争吵,打架,渐渐被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封闭了自己,虽然表面上还是尊重父母,但内心已经选好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特别一旦脱离了父母,往往很少主动联系父母,因为很多的亲关系,只会给自己带来苦恼的而已!

所以对于父母,很感激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同时也怨恨他们没有做好该有的榜样和该有的关爱。



结语

一个从小缺爱的人,内心往往是没有力量的,心是空的,外在饱满的皮囊,是给别人看的;内在干扁的灵魂却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缺爱,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哪怕无比的清澈透亮,也无法摆脱小小深潭的束缚,更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甚至无法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事实上,很多人在原生家庭里从小受到了不少的打压,缺乏爱的滋养,自然内心就无比的空洞,所以在长大后,就期待通过另外的情感得到补偿,但现实往往更加令人绝望。

余生,希望每个人都能被爱意包裹,让生活有爱,让心中有爱,也让人生同样有爱更要让自己配得上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