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拼命打造你的“行为模式”
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三个孩子被带到动物园,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时,反应截然不同。
第一个孩子躲在母亲身后,眼神惊恐地说:“我要回家。”
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身体在颤抖,但嘴硬地说:“我一点都不怕。”
第三个孩子则盯着狮子,眼里有火花,竟问:“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听上去有点调皮、甚至略显冒犯,但这个故事,并不是在评判谁对谁错,而是指出:在相同情境下,每个人的反应方式,就是他内在行为模式的体现。
说得再直接一点:
“面对压力,有人逃避,有人伪装,有人挑战,这些反应,不是一次性的情绪,而是我们潜意识里养成的“默认设置”。”
而这个默认设置,就像你操作系统里的基础指令,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你的人生路径。
下意识决定你的上限
社会上不缺聪明人。
学历优秀的,资源雄厚的,思维敏捷的……他们的条件一个比一个好,但最后混得不咋地。
也见过学历一般、家里没背景、甚至性格还有点“轴”的人,最后却一步步站稳脚跟,越走越宽。
我后来发现,差别不在表面,而在内核。
聪明人,未必敢决策;
有资源的人,未必敢行动;
反应慢一点的人,只要反应模式是“迎难而上”,反而能熬到最后。
我特别认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的那句话:
““能够改变自身地位的人,都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
而这个模式,不是你临时装出来的,是你“平时怎么反应”这个小习惯,日积月累的总和。
命运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反应题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公司项目出问题,客户突然翻脸,现金流卡住。
这时候,有人第一反应是:
- “这事不是我的责任”;
- “运气太差了,认栽”;
- “我早说了会出问题的!”
这些反应,看起来合理,但背后其实是逃避、推卸、放弃。
而那些能撑住的人,第一反应常常是:
- “问题在哪?有没有解法?”
- “我先冷静一下,再看数据”
- “还能做什么挽救?”
不一定高效,不一定立刻有用,但你会明显感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找办法,而不是找借口。
这,才是行为模式的分水岭。
不是你遇到了什么事,而是你对事情的第一反应,决定了你最后能不能翻盘。
行为模式,是小时候就写进“系统”的代码
我们小时候,会被教育“要听话”、“别惹事”、“有问题先躲开”,于是长大后,我们下意识就是回避。
或者反过来,如果小时候父母鼓励你去试、去闯,即便摔倒了也没关系,那你长大之后,大概率是个遇事敢上的人。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缺机会”、“太晚起步”、“没天赋”,但你有没有想过:
你的人生,其实从来不是输在条件上,而是输在反应模式上。
而这反应模式,不是注定的,而是你长期生活体验的总结。也就是说,它能被修改、被重塑。
但前提是:你得先意识到它的存在。
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反应改造者”
以前我创业早期,遇到客户拖款,我第一反应就是“认了吧,谁让我们小呢”。
但后来有一次,一个比我还年轻的同行,遇到类似问题,第一时间就冷静沟通、上门谈判、法律函警告,该走的流程一步没落下,最后不但追回了款项,还争取到了二次合作。
我才意识到,不是我没资源,是我那一刻的反应,已经决定了我接下来的命运。
后来,我开始逼自己每次遇到困难,别急着抱怨,先问三个问题:
1.这事有没有解决路径?
2.哪部分我能主动干预?
3.如果我是别人,我会怎么做?
一开始很痛苦,因为这不是我的“本能反应”,但坚持久了,我的行为模式变了,事情也慢慢开始反转。
想改命,先改“反应”
“普通人逆袭的最大机会是什么?”
四个字:行为模式。
因为再差的起点,你只要反应方式是“我能做点什么”,那你每天就比别人多一次向上的动作;
而再好的起点,一旦行为模式是“这不关我事”,那你就只能眼看着机会流失,最后归零。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那些真正逆袭的人,背景各不相同,但内在机制惊人相似:
- 出事不怕事;
- 不懂就学;
- 错了就改;
- 撞南墙之前,先看看有没有窗户。
你说他们聪明吗?可能一般;
你说他们胆子大吗?有些还挺怂。
但他们最牛的一点是:
“他们的下意识,不是保护自己,而是推进自己。”
而这,就是通往改变的入口。
这个世界,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能控制自己反应的人。
就像那三个孩子站在狮子面前:
- 一个选择逃跑;
- 一个假装镇定;
- 只有一个,敢直视危险,还想玩点“花活”。
我不评价谁对谁错,但我知道:
那个第三个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敢跟世界谈条件的人。
我们不必强迫自己马上变成谁,但至少从今天起,练习一个新习惯:
“当问题出现时,不要问“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而要问,“我现在能做什么?””
改变命运,往往就从这个“反应”,开始了。
只是你要记住:
不是天赋决定命运,是反应模式决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