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第三天,一条短视频就在社交平台上炸了,镜头里,人潮汹涌,连山都快看不见了,有游客无奈吐槽:
“张家界比我挤过的地铁还可怕。”
一句话把全国网友的目光拉向了湖南张家界。
不是丽江,不是鼓浪屿,也不是每年“踩雷”榜上的八达岭长城,而是向来以山水奇观著称的张家界,成了今年五一“最先被骂的景区”。
谁能想到,号称“世界自然遗产”的张家界,竟被人形容成“看人头比看山还壮观”?
01
五一当天,张家界涌入了30万游客,远超以往任何假期的接待量。
这个数字听起来像是骄傲的战报,但对现场游客来说,却是一场“集体心理阴影”的灾难:人贴人、肩碰肩,在山路间被人流挤着走。
最惨的是带着孩子的家庭游客,既要保护孩子不被人群吞没,又要忍受漫长的排队和混乱的秩序,不少家长气到当场喊“下次不来了”。
排队成为整个旅行的关键词,百龙天梯两三个小时起步,天子山索道一两个小时算快的。
游客们在大太阳底下顶着高温、忍着汗味,一排就是几百米。
有网友调侃:“张家界的缆车不如叫‘排队试炼’,坚持到最后才配看风景。”
更有人晒出自己的行程记录,表示“花几百块买门票,结果上山路上排队五小时,下山靠走,整个旅程最清晰的记忆是人类汗味。”
可问题远不止“人多”,一些报了“纯玩团”的游客表示被强行带进购物店,有导游放话“不买别下车”,游客原本想着花钱省心,结果成了“被消费”的对象。
不仅如此,索道频繁出现故障,有游客被困在山顶,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
景区方面只轻描淡写地说“设备维护”,没有解释,也没有安抚。
很多人开始质疑,这到底是看山还是交智商税?
02
面对突如其来的吐槽潮,张家界景区也迅速“上线回应”,称游客量远超预期,所有设备都“开足马力”运行,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安排文化节目分流、增派医护力量。
官方通报称“最后一批游客晚上9点前下山”。
可网络上却是一片反驳之声,有人晒出凌晨两点才回到酒店的视频证据,质问:“这叫顺利下山?”
也有游客愤怒表示,假期人多是早知道的事,为什么景区没有更早限流?为什么不能像故宫那样预约、分时段入园?
张家界的问题,其实并不新鲜。
2023年春节,下山难的问题就已经爆发,几千游客深夜滞留山中;2024年国庆,又因排队太久引发退票潮。
而这次五一,不仅没吸取教训,反而更严重。
不少游客表示,张家界的风景还是原来的风景,可服务却停留在十年前。看起来,张家界是被游客“骂热”的,但更像是自己“撞枪口上”。
03
当然,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景区。
中国式假期的最大痛点,就是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时间挤进同一个地方。
张家界的翻车,某种意义上是全国热门景区“拥堵病”的典型体现。
从秦始皇兵马俑到成都的大熊猫,每逢节假日,仿佛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涌向那些“网红打卡地”。
可是,游客的热情无法掩盖景区的短板,当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服务逻辑没有跟上热度时,再美的风景,也会变成折腾。
张家界不是没有资本留下游客,而是太久没有更新思维。
今天的游客,不只是来看山看水,他们需要的是一次“被尊重”的出行体验。
这意味着更合理的限流、更细致的服务、更透明的信息。
如果景区还满足于“风景优越”的老本,忽略了“体验为王”的新常态,只会一次次把老问题变成新爆点。
五一假期的第一场景区危机,给的不只是张家界一个警钟,它是全国热门景区的一个缩影,也是游客对旅游环境的集体呼声。
服务再差,风景也会变得无感;体验再糟,再壮丽的自然奇观,也难挡差评如潮。
风景永远不会变老,但游客的耐心会。
张家界该做的,不是解释“已经很努力”,而是拿出足够的诚意和执行力。
一次糟糕的假期体验,不只会失去一个回头客,更可能错失一代人的口碑。
这不是骂声中的夸张,而是市场规则下最冷静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