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队必须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默茨这一宣言,如同一枚巨石砸中湖心,激起了欧洲乃至全球的波澜,从二战后的军事克制,到如今的重振军威,德国的转身不仅是国防预算的跃升,更是一场深嵌于历史裂痕与现实危机中的战略觉醒。
据国外媒体报道,5月14日,德国总理默茨在联邦议院发表首次讲话及首份政府声明,他宣布,将进一步提升德国的国防能力,德国联邦国防军应该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联邦政府将为此提供一切必要的资源。
默茨这番话,并不令人惊讶,毕竟德国曾两次发动世界大战,骨子里就有好斗的基因,无论经历再大的波折,他们的军事力量总会一次又一次崛起,并跻身世界强国,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天终将到来,只是当默茨喊出宣言的那一刻,多多少少都有点让人感慨。
要知道,自从二战以后,德国就被《基本法》框定在和平主义的牢笼中,1990年,两德统一时,国防预算占GDP的2.52%,算是正常水平,但此后一路下滑,到2016年,这个比例只剩下1.15%,在默克尔时代,“军事贫血”成为常态,士兵装备不足、军演依赖外援、北约任务频频受挫,德军甚至被外界戏称为“空架子军”。
欧洲无战事,德国自然不愿意投资军事建设,然而,俄乌冲突的炮火击碎了和平幻梦,2022年,朔尔茨政府抛出1000亿欧元国防基金,将军费占比拉回2%的北约红线,标志着德国彻底告别二战的枷锁,默茨的此番表态,则是这一进程的加速与深化,德国的目标,是要成为欧洲防务的定海神针。
德国投资军事,是欧洲走向战略自主的一个缩影,这种转变背后至少有三重原因,第一就是俄乌战争的催化。除了宣布扩大军事力量以外,默茨还在声明中强调,要实现欧美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最大团结,这话的深层逻辑是,当北约东翼直面俄罗斯的军事压力,德国若不能自保,何以护佑欧洲?
德国不仅向乌克兰输送豹式坦克等重型武器,更在立陶宛永久驻军4000人,直接剑指俄罗斯的战略咽喉,这种从后勤支援到前线存在的转变,折射出柏林对新冷战的深刻焦虑。
第二,美国保护伞的收缩与欧洲自主的挣扎。特朗普多次表示,北约已经过时,欧盟只是累赘,就连民主党前总统拜登也认为印太地区更重要,美国两党都有意放弃欧洲,他们离开的背影如此坚决,让欧洲意识到,靠山山会倒,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时至今日,欧洲的战略自主早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的宿命,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伴随着巨大的痛苦,但那就是独立的代价。
第三个原因,德国还面临着经济困局,只有依靠军工业才能稳定局势。俄乌战争以后,德国制造业因能源危机与供应链断裂陷入疲软,而军工业却逆势勃发,莱茵金属公司股价因千亿国防基金暴涨,其420亿欧元的装备计划涵盖直升机、战车乃至导弹。军工业复苏,不仅关乎就业与国防,更是德国重掌欧洲工业话语权的关键,谁能主导下一代主战坦克,谁就能定义欧洲防务的未来。
德国想要重振军威,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确定的是,其军力的膨胀,必将改写北约以美国为核心的格局。试想一下,如果德国真能建成欧洲最强陆军,北约的决策重心一定会向柏林倾斜,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内部矛盾也随之而来。
波兰一边购买韩国坦克,充当美式装备的替代品,一边加入德法意的巡航导弹研发;法国则对德国主导的军事项目心存芥蒂,担忧自身影响力被稀释,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态势,可能在北约内部催生多个小圈子,继而加剧西方各国防务脱钩,美国也会失去北约盟友的拥护。
此外,德国在立陶宛的驻军与远程导弹部署,已被莫斯科视为踩过红线的挑衅,接下来,俄罗斯势必强化加里宁格勒的军事存在,甚至重启战术核武器的前沿部署,这种安全悖论可能将欧洲拖入新一轮军备竞赛,正如冷战时期铁幕两侧的恐怖平衡,今日的钢铁洪流对峙或将更甚。
德国虽无核武器,但其常规军力的膨胀可能打破战略平衡,此前美国在德部署核武,已触怒俄罗斯,若德国进一步与美共享更多核威慑资源,可能迫使莫斯科降低核门槛,使核战风险大大提高。
对于中国而言,德国军事力量的崛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默茨政府一边宣称视中国为合作伙伴,另一边,却又计划向亚太派遣护卫舰并参与多边军演,这种双轨策略,说明德国有意介入印太地区,同时他们也很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不管怎么讲,德国重建军力是时势推动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正在多极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而德国推动欧洲的战略自主,就是这一趋势的具象化表现。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这句广为流传的箴言,恰可注解德国的军事复兴,它既不是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重演,也不是希特勒的闪电战复辟,而是21世纪大国博弈中一场精密计算的自救。
唯独令人感到不安的一点在于,军事力量的堆积,从来不会自动转化为安全,当欧洲的军工厂昼夜轰鸣,当豹二坦克的履带碾过立陶宛的冻土,德国或许正亲手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一个更加分裂、对抗与不安的世界,正在铁血征途的尽头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