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伊朗之间的谈判已经历经多次交锋,5月15日,伊朗表态愿意永久停止核研发计划,不再制造核武器,以此换取美国解除经济制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提出了更加严苛的附加条件,并且表示如果谈判失败,不排除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伊朗弃核以求制裁松绑
面对多年制裁带来的经济困境,伊朗近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妥协意愿。5月15日,伊朗最高领袖的重要顾问拉里贾尼对外宣布,伊朗同意销毁所有可用于军事用途的浓缩铀库存,并将浓缩活动严格限制在民用范畴内,同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全程监督。
作为回报,伊朗希望美国能够立即解除全部经济制裁,并承诺未来不再单方面退出协议。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伊朗做出的重大让步。毕竟,目前伊朗已拥有接近275公斤丰度达到60%的浓缩铀,距离制造核武器仅一步之遥。
外界普遍认为,伊朗此次“弃核”的决定是出于破解经济困局的无奈之举。长期制裁使得伊朗石油出口大幅减少,通货膨胀不断攀升,民众生活压力倍增。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2年伊朗GDP增长率仅为2%,而通胀率却高达45%,药品短缺、货币贬值等问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如果通过这一举措能够换来经济上的松绑,对伊朗而言或许是一次值得尝试的机会。不过问题在于,美国是否真的愿意一边签署协议,一边撤除制裁?要知道,美国的制裁措施已经对伊朗经济造成了全方位的打击,石油出口量从2017年的每日250万桶骤降至2023年的不足50万桶,外汇收入锐减80%。
与此同时,伊朗货币里亚尔贬值幅度超过600%,通货膨胀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急剧上升,药品和食品短缺成为常态。为了维持基本物资供应,伊朗政府不得不依赖黑市和灰色渠道。
一旦制裁解除,伊朗计划在一年内将石油出口恢复至每日150万桶,并吸引外资重新启动能源、基建以及制造业项目。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甚至公开向美国企业发出邀请,称欢迎投资价值万亿美元的市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美国必须先履行承诺再进行核查。
美国背后的盘算
对于伊朗释放出的善意,美国并未轻易接受。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条件远比伊朗预期的更为苛刻,不仅要求伊朗全面停止铀浓缩活动,还提出拆除纳坦兹、福尔道等关键核设施的要求。美方谈判代表威特科夫明确表示,铀浓缩在伊朗必须彻底根除。
这样的立场显然触及了伊朗的底线。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多次重申,铀浓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尽管为表诚意可以适当限制规模和浓度,但完全放弃绝无可能。
此外,美国还要求伊朗作出“永远不发展核武器”的承诺。实际上,在15日,有美媒报道指出,特朗普暗示美伊围绕核协议条款正逐步趋于一致,但并未具体说明细节。而在本周访问中东地区期间,特朗普再次强调,若谈判无法达成一致,仍有可能针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军事打击。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使谈判桌上充满了火药味。
特朗普政府在中东的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核问题。通过对伊朗施加压力,美国旨在巩固与沙特、阿联酋等盟友的关系,同时削弱伊朗对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地区势力的支持。此外,美国还试图通过限制伊朗的核能力,为以色列打造一个绝对安全的区域环境。
美国强硬态度的背后,既有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有盟友以色列的积极推动。从军事准备来看,美国并非虚张声势。乌代德空军基地驻扎着8000名美军,F-35战机与B-52轰炸机随时待命;五角大楼据传已制定针对伊朗核设施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的详细方案,目标包括福尔道地下浓缩厂。
然而,军事专家普遍认为,此类行动风险极高。伊朗拥有中东地区最庞大的导弹库,一旦遭受攻击,极有可能通过代理人袭击美军基地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谈判僵局与以色列的干扰
截至5月中旬,双方已经进行了四轮间接谈判,但核心分歧依然未能解决。伊朗坚持保留铀浓缩技术,美国则要求彻底实现去核化。阿曼作为调解方透露,会谈中提出了“创新性建议”,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开。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显示,伊朗目前拥有274.8千克丰度为60%的浓缩铀,这一数据成为双方争论的核心焦点。
谈判僵局已经开始对全球市场产生直接影响。5月15日,当美伊释放出“接近达成协议”的信号后,国际油价应声下跌超过2%。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制裁解除,伊朗石油重返国际市场将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但如果谈判破裂,中东局势紧张可能推高油价。
欧洲国家的态度略显复杂,德国、法国希望通过恢复伊核协议来稳定油价,但又担心美国单独行动会破坏跨大西洋关系;俄罗斯则借机扩大与伊朗的军事合作,向后者出口S-400防空系统;中国作为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始终保持低调,仅呼吁通过对话化解分歧。
伊朗谈判代表沙姆哈尼公开质疑,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可能通过游说美国政客破坏协议。事实上,以色列早已明确表态“绝不允许伊朗拥核”,甚至扬言必要时单独采取军事行动。
尽管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在中东战略上存在一定分歧,但为了争取国内亲以势力的支持,特朗普仍然不得不对伊朗保持高压态势。这种复杂的“三角关系”使得谈判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欧盟、俄罗斯和中国等主要力量的态度同样至关重要。欧盟试图充当调解者的角色,但其推出的“贸易结算支持机制”因美国制裁而几乎形同虚设。
俄罗斯则暗中向伊朗提供技术支持,遭到美国指责:嘴上喊和平,实际递刀子。中国则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但更关注中东石油供应的稳定性。
当前,美伊双方仍在博弈中试探彼此的底线。伊朗需要解除制裁以恢复经济活力,美国则希望彻底消除中东地区的核威胁。然而,如果美国坚持零浓缩的要求,伊朗大概率不会妥协。
反之,如果伊朗选择强硬到底,特朗普的军事威胁也可能沦为一张“空头支票”。毕竟,对核设施发动攻击势必引发地区混战,这是美国及其盟友难以承受的巨大代价。
也许,最终双方会各自退让一步,伊朗接受更为严格的浓缩限制,美国部分解除制裁。但无论如何,这场“核博弈”的结果,都将对中东乃至全球的稳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