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伊核谈判再度重启,而此次选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则赋予了这一轮外交博弈一种异乎寻常的耐人寻味。一边是特朗普在卡塔尔大谈“和平临近”,摆出姿态称“我们不打算让伊朗尘土飞扬”,一边却又警告“最大施压不会永远等候”,还声称准备将伊朗石油出口“清零”。这种“左手橄榄枝,右手核按钮”的套路,熟悉又讽刺,正是美式霸权外交的典型写照。而伊朗外长阿拉格希虽然高调发出“准备翻篇”的姿态,却又毫不含糊地警告欧洲“三驾马车”,英国、法国和德国:若敢动用联合国制裁“快速回弹”机制,后果将“不可逆转”。



从2015年伊核协议达成至今,十年内三度摇摆,折射的不仅是美国政策的朝令夕改,更是整个西方世界对待中东秩序的虚伪本质。特朗普2018年任期内单方面撕毁协议,重启制裁,肆意破坏多边协议的信用基础。而伊朗在被打压之下选择对等反制,推进60%浓缩铀的生产,虽未越过90%的武器级门槛,却已在西方视野中无限接近“红线”。如今“新特朗普”政府一方面企图重建控制权,一方面却对欧洲盟友态度冷淡,让英法德陷入两难,若推进“快速回弹”,必将断送复谈机会,甚至挑起核扩散危机;若继续犹豫,则失去对伊施压的话语权。在这种微妙均衡下,伊斯坦布尔会谈其实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秀”,而非实质性的政策转机。

伊朗方面看得极其清楚。阿拉格希在《观点报》撰文强调,伊朗愿意“为信任和透明度付出代价”,但前提是“制裁必须解除”。换言之,不谈解除制裁,一切都是空话。美国方面则急于制造“和平有望”的假象,意图转移内政矛盾,重塑特朗普“世界谈判之王”的形象。Axios报道称美方曾递交书面协议草案,但伊方当即否认。无论真假,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都在用各自语言向世界传达同一个信号:谈判在继续,但牌仍紧握在手中。



从全球视角来看,伊核问题已不仅仅是中东地区的安全议题,更是核不扩散体系的试金石。当前俄乌冲突、美中博弈、朝核不定,任何核协议的破裂都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欧洲虽然仍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但其政策独立性早已被美方牵制。从乌克兰战场到伊朗谈判桌,欧洲始终处于“跟随者”的角色,话语权削弱、战略焦虑加剧。而这正是伊朗敢于以强硬姿态叫板英法德的根本原因。欧洲若不能在伊核问题上表现出独立而一致的战略意志,恐怕不但难以左右伊朗未来的核选择,更可能在接下来的全球核安全架构重组中被边缘化。

当然,伊朗也并非没有软肋。国内经济依赖石油出口,制裁影响深远;社会内部也有对外交孤立的不满。正因如此,伊朗才既要维持强硬话语以巩固国内支持,又要在外交场合表现“愿意合作”的姿态来争取空间。但正如特朗普所言,“橄榄枝不会永远伸出”,他的话也许更像是勒索而非承诺:要么接受美方条件,要么准备面对进一步施压。这种一边抛橄榄一边举铁锤的策略,正是美国惯常使用的“谈判威胁术”。而这场由土耳其主办的“核谈剧目”,不过是舞台上最新一幕而已。



当前的关键不在于美伊是否能达成协议,而在于各方是否真心愿意回归规则、重建信任。倘若核谈成了政治秀的道具、权力较量的工具,那么即便达成所谓协议,也注定无法长久。十年前的伊核协议尚未熄灭的灰烬之中,是否还藏着一点真正和平的火星?恐怕不是由土耳其的会场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美国是否愿意彻底放弃以制裁为工具的单边霸权逻辑。

结局仍未可知,但局势清晰可见:若西方仍执迷于“我主导、你服从”的老剧本,那么不仅伊核问题难解,中东安全也将始终动荡;若能真正回归平等协商、相互尊重的原则,或许才可能迎来真正的转机。而伊斯坦布尔,是否成为核外交的“终局剧场”或“起点广场”,就看谈判桌上每一方,愿意放下多少旧账,承担多少真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