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自古以来,能打胜仗的将军不少,但从无败绩的将军,却是鲜见。尤其是在抗战时期,因为敌我装备差距悬殊,想要此次凯旋,更是几无可能。
但就是有这么一位将军,他出身寒微没读过几年书,却从军31年没打过败仗。他创造的三大战术,更是让日军吃尽苦头都难以破解。
这位不败将军是谁?他的三大战术又是什么呢?
从奴隶到将军
这位不败将军,便是罗炳辉。
1897年,罗炳辉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大河乡的一个贫苦农家。这里山多地贫,并且由于荒烟蔓草地处边陲,部分地区还残存着农奴制度。
罗炳辉从小,就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每天不但要打柴、放牧、耕种,有干不完的活,还要饿肚子,忍受地主的棍棒毒打。因为家里实在穷困,他也只读了三年书便辍学。
这种凄惨的经历,给罗炳辉留下了很重的童年阴影,做梦他都想打倒那些土豪劣绅。12岁时,因为眼看父亲被地主恶霸欺负,他便恶狠狠地骂道:“老子长大了,必定杀光你们这些混蛋!”
因为罗炳辉嫉恶如仇性格刚烈,父母觉得他不好管教容易闯祸。为了让他收心,才14岁,就逼着他娶了媳妇,女子名叫李桂秀,是个本分老实的小脚女人。
1914年的冬天,此时,罗炳辉17岁,已经做了父亲。为了谋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决定出去当兵,在乱世里搏一把。
在阴冷的冬日里,他带着行李,足足步行走了12天,才辗转来到了滇军的所在地,并且进入了炮兵营当兵。
说是炮兵营,但因为是候补兵,又没有门路,他干的,都是什么挑夫、马夫,不是扛弹药就是给马喂草料,根本没有机会摸枪。但他很快,就自己创造了机会。
有一次,罗炳辉所在的部队,在半路上遭遇了埋伏,死伤惨重。就在这种危急时刻,从没有摸过枪受过训练的罗炳辉,立刻一个前滚翻,捡起了牺牲战士的枪。随后一个闪身钻进草丛,便熟练的向敌人射击起来。
他临危不惧的表现,都被长官看在眼里,从此之后,罗炳辉就获得了上战场厮杀的机会。数年之后,他因为自己的战功,升为了营长。
1922年,在东征陈炯明时,罗炳辉还帮滇军度过了一次危机。
当时,朱培德率领的滇军推进很快,结果,就在他们占领了帽子峰高地时,两边的友军许崇智与陈嘉佑,竟然溃逃了。这样一来,滇军便被陈炯明包围,若再孤军深入,更是不堪设想------
因为情报滞后,朱培德还不知道前线情况。为此,罗炳辉连闯敌军三道防线,中间渡过两条大河几座高山,20小时狂奔200里,传递情报请到了援军。
战后,朱培德抱着他泪流满面,直说:“要不是你,我滇军要完了啊!“
虽然读书不多,没上过军校,但罗炳辉从军多年,当时又正值军阀混战,三天两头打个不停。在不停的实战锻炼中,罗炳辉也靠自己琢磨出一套战术,排兵布阵不在话下,而且还常常令敌人出其不意。
右为罗炳辉
除此之外,他还是有名的神枪手,创下过一枪打死三个半鬼子的传奇。
战功累累,按说罗炳辉应该步步高升才对,朱培德也有此意,但却一直遭受排挤不能如愿。
1928年,为了巧设名目削弱各路军阀的势力,蒋介石搞了一个“编遣运动“,如此一来,罗炳辉就被排挤出了滇军。
早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肆残害革命志士,罗炳辉便对他很不满。不久后,朱德在南昌领导武装起义,罗炳辉在此期间,多次聆听过朱德讲课。
“我们工农要联合起来,只要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就能人人有地种、有饭吃--------“
罗炳辉也受到感染,立志要为建立这样的国家而出力。因此,1929年,等他再次得到机会,到江西吉安担任起“靖卫队长“时,他便带着队伍直奔井冈山。
就这样,罗炳辉的靖卫队,被改编为红军独立第5团,他做团长。
罗炳辉带着第5团,在历次反围剿战役中出生入死。1930年末的第一次反围剿战役,他刚上阵便立大功。丢大刀扔水壶佯装败退,把张辉瓒吸引到了龙岗伏击活捉。战后,毛主席夸他是“牵牛鼻子的能手”。
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罗炳辉被升为了红九军团的军团长。
曾经的小小农奴,走上了名将之路------
中间为罗炳辉
三大战术显神威
罗炳辉因为战术特别,被群众起过不少绰号。
比如在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中,他虚张声势以退为进,不但带领部队冲出重围,并且还横扫700里连打5个大胜仗,歼敌3万余。特点就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超级神速,因此得了“罗炳飞“这个称号。
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他又因为善于无中生有、声东击西,让敌人疲于奔命,使蒋介石调兵忙个够呛,因此得了“神行太保“的美誉。
此外,还有”双脚骑兵“、“战略骑兵”、“大肚罗汉”、“孤独的狼”等。
长征开始后,罗炳辉的红9军团,肩负着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在初期时,这支队伍远离中央独立作战,结果单独行动一个多月,不但没有减员,竟然还扩充了队伍。最离奇的是,还赚了不少钱,给中央上交了3万多的银元及几十匹的骡马。长征中,物资奇缺,罗炳辉无疑是立了大功。
全面抗战开始后,罗炳辉率部奔赴了华中抗日前线,这一次,面对凶残的日寇,他仍然延续了从无败绩的传奇。并且,还创造性的,发明出了令鬼子闻风丧胆的三大战术。
前左为罗炳辉
那时在淮南抗日根据地,为了减少新四军的伤亡,罗炳辉日夜构思演练,“梅花桩战术”因此初具雏形。
梅花桩,顾名思义,就是阵型如梅花。把所有部队,从集中驻扎改为三五个驻地,各驻地之间,相距只有两三公里,这样能够互为犄角并且变换灵活。
一旦梅花阵型的其中一瓣被日寇攻击,便避其锋芒佯装败退。不管鬼子追还是不追,都避免不了要挨揍,因为其余四瓣梅花,会迅速移动到日寇的两侧后翼,专挑其薄弱地方下手。
罗炳辉
兵力多的,丢盔弃甲逃脱,若兵力较少,便轻易会被这梅花阵围歼。最令鬼子吐血的是,罗炳辉这梅花桩阵,还可以几十个一起阵套阵,就像数不清的“梅花点”,进去就出不来,不几天就被消灭上千。
吃了几次亏,遍翻典籍也搞不懂这是什么兵法,最后日军只好,不往淮南根据地那一块去了。
罗炳辉的五支队,前身是河南桐柏山游击队,到他手里时,战士们衣衫褴褛,有些连枪都不会打。从他手里出来,竟成了让日军闻风丧胆的一支精兵。
罗炳辉的第二战术,叫做“麻雀战术”,这是根据洪泽湖、高宝湖一带的地形特点,专门发明出来的。
当地民兵,三个一组五个一队,利用地形昼伏夜出,专门“诱敌、迷敌、扰敌、奇袭”打游击。日军的哨所、运输线、单兵伤员等,都是他们的目标。蚂蚁咬象,一点一滴出其不意的摧毁,同时也是配合主力的重要补充。
这第三战术,叫做“地堡战术”。
1941年初,发生了皖南事变。蒋介石撕毁约定,不好好抗日,竟对付起新四军。罗炳辉奉命,去保护定远根据地,这块根据地,是华中到延安的唯一陆地通道。
这一次,罗炳辉在五尖山的交通要冲,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地堡防御群。一个地堡高5米,能容纳50人,有充足的补给。最重要的是,每个地堡,都有他精心带出来的10多个神枪手。
这样一来,居高临下火力威猛。而且地堡是引子,是钓鱼钩,当敌人想着攻下地堡时,殊不知沿途山坡,到处是竹签陷阱、伏兵机关。而且,碉堡里的子弹,就像是长了眼睛,专打军官和骡马,敌军很快就被打瘫痪。
敌人大军又带着大炮,竟然也屡次进攻都拿不下,最后也只能落荒而逃。地堡战术,因此就被称为是“攻不破的罗氏防线”。五尖山的地堡,一直用了好几年,不管日军还是蒋军,谁都攻不下来。
罗炳辉与家人
由此三大战术,足见罗炳辉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从军31年未尝一败。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战神将军,却因病早逝,1946年6月,他在解放枣庄的战役中,突发脑溢血离世,终年49岁。
虽然英年早逝,但罗炳辉,仍是共和国最璀璨的将星。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了我国36位最著名的军事家,罗炳辉正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