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欧洲想摆脱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乍听之下是战略自主的合理呼声,细究起来却是镜中花、水中月。一份由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无情揭露了现实:欧洲若真想不靠美国、靠自己确保安全,至少得花25年外加1兆美元。这不仅是财力的极限挑战,更是政治意志与军事工业全面体质的严峻考验。更关键的是,就算真能凑齐这笔天文数字般的军费、造出舰队和战机,也不代表能复制美军所掌控的战争指挥系统与全球投送能力。欧洲战略自主,看似坚定,其实虚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言论和政策是这场军费预估的引爆点。他不仅曾声称“盟友比敌人更糟”,还多次扬言北约成员若未尽到防务义务,将不会获得美国的无条件保护。尤其在再次执政后,特朗普政府上台即重启关税战,进一步打击欧洲的信任与战略安全感。这不是偶然,而是一连串美国对全球盟友战略重新排序的警讯。面对此种趋势,欧洲高喊“战略自主”虽是自然反应,但现实却残酷得令人哑口无言。
IISS的报告指出,若要全面替代驻欧美军,欧洲需装备400架战术飞机、20艘驱逐舰、24套长程地对空导弹系统,仅这一批武器就需花费2260亿到3440亿美元,尚不包含长期维持费用。而替代12.8万名美军战力所需资金则超过120亿美元。但更棘手的问题并非“买军火”,而是买不到的东西:战场指挥链、全球后勤网、天基情报能力、核威慑支柱。美国在这些方面的主导地位,远非用金钱堆砌就能复制。军事,不只是火炮坦克的比拼,更是系统、链路、信任的长年构建。
再来看产业能力,即使欧盟上上下下铁了心砸钱,“买欧洲货”的政策却一再被现实打脸。欧洲军工产业虽然在某些领域具备竞争力,但整体而言仍存在供应链脆弱、技术工人短缺、研发周期冗长等老问题。航太和舰船制造能力与美国更是天壤之别。在美军拥有的匿踪技术、多管火箭系统等关键领域,欧洲目前根本难以独立建构。范德赖恩所提倡的“欧洲制造”战略,目前更多停留在文件与会议纪要里,现实中仍得仰赖美国或外部合作,甚至还要从韩国和以色列进口。
更何况,所谓“欧洲”本身并非铁板一块。北约成员国虽多达31国,但政治意愿与安全利益各异。东欧国家对俄罗斯威胁感受极深,愿意多投军费;西欧诸国则更倾向外交优先、财政谨慎。法国虽早有核威慑能力和军工传统,但其影响力在北约中远不如美国;德国则常被诟病在防务开支上消极懒惰。倘若美军真的抽身,如何形成协调一致、行动迅速、资源共享的欧洲统一战线?至今没有任何机制真正能替代北约在这方面的主导功能。
也因此,所谓的“自主防卫”战略,只能说是面对不确定美国态度的应激反应,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可操作的军事计划。尽管有呼声要成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推动联合军火研发与采购,但受制于预算、法规、产业差异和国家利益冲突,这些项目推进极其缓慢。即便欧盟能投入大笔补贴资金,短期内也难以形成足以替代美军的战斗体系。
况且,安全自主并不等于战略独立。即使欧洲真能自主应对地面战争,其全球部署与情报系统仍仰赖美国。美军在太空监控、海底电缆保护、数据加密、核潜艇部署等方面的技术与体系尚无替代方案。简言之,欧洲可以发展自己的军队,却难以买来美国的全球作战网络与数字化战争核心。
这场假设游戏的背后,其实暴露的是西方内部的深层危机。过去几十年,北约一直是美国“全球秩序”的延伸,欧洲多数国家甘于在这一秩序中扮演“附庸”角色,换取安全屏障与经济增长。但当美国转向孤立主义,欧洲突然惊觉原来自己从未真正掌握过战争的主动权。在俄乌战争持续、巴尔干局势波动、中东乱局未解的今天,欧洲的军事脆弱性正被一一暴露。
某种程度上,美国的军事保护伞曾让欧洲“战略懒惰”成瘾。今天若要觉醒,代价就是时间与巨额军费的双重夹击。1兆美元,不只是一个军事数字,更是一张账单,它要求的是欧洲彻底重构自我认知、产业结构与地缘战略。25年,是足够一代人退役的周期,也是历史变局的临界点。而到那时,世界是否仍是“美国-欧洲”对垒俄中的格局,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
未来的世界可能更像是多极化秩序,全球安全不再由一两个超级大国决定。欧洲若真想走向战略自主,不只是替代美军装备,更需真正独立的全球视野。否则,今日所呼喊的自主,只会沦为美国再度伸手时的又一次“拥抱”。自主之路,道阻且长,不是堆钱堆人堆武器就能换来。它需要战略意志、技术独立与地缘政治的深度再造。而这些,欧洲目前还远远不够。
欧洲想摆脱对美依赖,从理念上可以理解;但从现实上看,这不只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文明模式的转型命题。西方体系的裂痕已现,欧洲若不觉醒,将继续在美国的阴影下踟蹰不前;若真要自立,则必须抛弃幻想、承担代价。否则,战略自主永远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