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城市交通的今天,“一码通行”早已成为市民对便捷出行的核心期待。然而,郑州与洛阳这两座相邻的河南省“双子星”城市,却因地铁扫码互通问题一度陷入僵局。2025年5月16日,随着两地官方宣布正式实现二维码互通,这场历时数月的争议终于画上句号。“拒绝”到“破冰”,这场波折不仅折射出城市治理的复杂性,更揭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逻辑。


争议缘起:技术易通,利益难平

2024年底至2025年初,洛阳地铁“洛易行”APP已与全国十余座城市实现扫码互通,却迟迟未能与仅隔百余公里的郑州牵手。洛阳轨道集团多次公开回应称,早在业务初期便与郑州方面积极沟通,但对方始终态度冷淡,最终以“两个城市独立管理”为由拒绝合作。

这一矛盾迅速引发热议。有市民直言:“跨省都能互通,省内反而卡壳,实在匪夷所思。” 郑州地铁客服的模糊回应——“洛易行属于洛阳的APP,互通情况不清楚”——更被舆论视为地方保护主义的缩影。

深层矛盾浮出水面:

  • 利益分配难题:二维码互通涉及票务收入分成、数据归属权等问题。郑州作为省会,经济体量与客流量远超洛阳,若开放互通,可能面临收益外流风险。

  • 技术标准差异:两地地铁系统分属不同运营主体,支付接口、安全协议需深度磨合。郑州地铁此前已接入“城轨易行”平台,与多个外省城市互通,但洛阳的“洛易行”未加入该体系,技术路径的分歧成为障碍。

  • 管理权博弈:城市交通被视为地方治理的核心领域,互通意味着部分权限的让渡。郑州的谨慎态度,实则是对自身主导权的维护。


破局关键:从“竞争”到“共生”

转机出现在2025年4月。河南省政府将“郑洛交通一体化”列为年度重点工程,要求两地以“都市圈思维”打破行政壁垒。政策压力下,双方开始务实谈判:

  • 收益共享机制:洛阳承诺向郑州支付一定比例的跨城票务分成,并通过数据脱敏保障信息安全;

  • 技术协同升级:郑州地铁“商易行”与洛阳“洛易行”共同接入第三方平台,采用统一接口标准;

  • 民生需求倒逼:两地日均跨城通勤人数超10万,市民呼声成为推动决策的重要力量。

2025年5月16日,互通功能正式上线。郑州乘客使用“商易行”APP即可扫码乘坐洛阳地铁,洛阳市民亦可通过“洛易行”在郑州畅行。这一举措预计每年为两地节省超500万次重复购票操作,并拉动旅游、商务客流增长15%。


启示录:城市竞合的时代命题

郑州与洛阳的“破壁”实践,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 政策引领不可或缺:地方利益纠葛需更高层级的统筹协调。河南省政府的介入,为双方提供了“台阶”与“框架”,避免陷入零和博弈。

  • 技术中立化是趋势: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系统兼容,既能保留地方特色,又可降低互通成本。未来,“城轨易行”类平台的普及或成主流。

  • 市民福祉高于壁垒:城市竞争的本质是服务能力的比拼。当“便利性”成为核心竞争力,封闭只会削弱吸引力。


结语:从“双城记”到“共同体”

郑州与洛阳的地铁互通,不仅是一条支付通道的打通,更是一次城市治理思维的革新。在区域一体化加速的今天,如何平衡地方利益与整体效能,如何将“竞速”转化为“共进”,仍是所有城市必须面对的课题。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城市间的距离,不该被二维码割裂,而应被科技与诚意弥合。”

#洛阳郑州地铁扫码互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