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在黑暗里,我们就不能熄灭手电筒。”

5月4日,福建仙游石谷解,一家三口登山,下山途中,8岁男孩小邹与父母走散,从此失联。这么多天过去了,人还没有找到。

尽管各种猜测在网上疯传,有人说搜救已经结束,有人说找到糖纸、鞋印,还有人编出了孩子被找到的“喜讯”,但截至5月15日上午11点,官方回应明确:搜救暂无确切线索。


搜救仍然没有任何发现

记者多次联系仙游当地政府和救援指挥部,得到的回复几乎如出一辙:“还在搜,不放弃。”

而在社交平台,不少救援人员也在持续更新动态。有网友发文介绍,他们用的是“网格式推进”、“轨迹排查”等方式查找线索,不放过一个山洞、不遗漏一处灌木。有人被蚂蟥叮咬,有人脚崴了,有人被树枝划破皮肤。搜救队员说得很简单:“所有努力,只为找到那个孩子。”

山里真的太难了

曾参与本次搜救的一名义务救援队队长表示,他们已于10日撤离,原因是还有其他紧急任务。但他强调,现场依然有来自福建省内外的救援力量接力进行搜查。

不过想进山并不简单——必须经过指挥部统一报备和安排,哪怕你是民间组织,也必须在他们的指挥下行动,以确保安全和搜救效率。


山里夜晚不到10℃,小孩能熬住吗?

根据家属和媒体的信息,小邹失踪时穿着黑色条纹上衣、深色牛仔裤,脚上是蓝绿色运动鞋。当天山下的村民都已经穿上羽绒马甲,可见山上多冷——据说昼夜温差能达到5℃甚至更多,夜间低至10℃以下。

如果孩子真在山里,这样的天气,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光是低温和饥饿就足以致命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郭晓伟虽然没有参与这次行动,但他长期从事救援工作。他坦言,孩子一个人呆在山中,容易陷入恐慌,不知道方向,可能会乱跑、藏起来,给搜救增加了极大难度。

他建议使用“网格式搜索”,将搜救区域划分为500×500米的小网格,每个网格仔细排查,已查过的要标注,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搜救什么时候会结束?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郭晓伟说,国际搜救准则里没有规定搜救只能持续几天,尤其面对儿童,原则只有一个——“孩子还在黑暗里,我们的手电筒不能熄灭。”

但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两个关键节点决定是否终止搜救:

  • 第一,是搜救手段已经用尽,该动用的资源都动用了,还是找不到人;

  • 第二,是发现了明确证据,证明失联者已经不可能生还。

这两条标准,是救援组织在面对持续消耗、资源有限时必须考虑的现实因素。


高峰、美景和危险并存的“石谷解”

“石谷解”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它位于仙游、德化、永泰三县交界,是“闽中第一高峰”,海拔高达1800多米,是不少驴友、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圣地”。

但这个地方并非正规旅游景区,道路不完善,气候多变,植被密布,对普通人来说,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迷路、摔倒、受伤。

也正是这种地形复杂、气候不定的特性,给本次搜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如今,每一位搜救人员都在拼尽全力,但至今没有一条有效线索。山里到底藏着怎样的谜团,没人知道。

有人猜孩子是失足跌进山缝,被落叶掩盖;有人说可能是被溪水冲走;还有人担心最坏的情况……但所有的推测,终究无法替代现实的搜救工作。

而在山下,家属仍在等待,一天又一天。哪怕每次下山,只能告诉他们:“今天,还是没有消息。”

我们无法预测这次搜救会持续多久,也无法承诺会有一个圆满结局。但正如那句反复被提及的话:

“当一个孩子还在黑暗中,我们的手电筒不能熄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