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援引土耳其《每日晨报》报道,原定于伊斯坦布尔的俄乌谈判因乌方代表团缺席推迟,俄方已就位,泽连斯基却提前离境飞往阿尔巴尼亚。

俄乌谈判再次陷入“时间差”困局。俄方代表团由总统助理梅金斯基带队,成员已获普京全权授权,早早抵达伊斯坦布尔。乌方却临时调整计划,12人代表团改期至16日到场,核心人物泽连斯基更在谈判前结束土耳其行程,转赴阿尔巴尼亚参加外交活动。



普京资料图

乌方态度明确:除非普京亲自出面,否则谈判意义有限。这一要求直接挑战俄方底线——克里姆林宫从未承诺领导人级对话,仅强调“代表团已准备好”。双方在“谁来谈”的问题上寸步不让,原被寄予厚望的土耳其斡旋遭遇现实阻力。

俄乌双方派出的谈判阵容折射出截然不同的策略。俄方延续“技术官僚主导”模式,梅金斯基作为长期参与谈判的老面孔,代表克里姆林宫一贯的谨慎风格。乌方则组建跨部门联合团队,国防部长乌梅罗夫领衔,成员覆盖安全、情报、外交等关键领域,凸显基辅对议题全面性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泽连斯基的缺席并非偶然。乌总统办公室早前放风称,可能修改法律为“普京-泽连斯基直接会晤”铺路,但前提是莫斯科必须展现诚意。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回应耐人寻味:“谈判权限早已下放,拖延只会加剧军事行动。”

中巴两国在联合声明中明确支持普京5月10日的和谈倡议,称“对话是结束冲突的唯一出路”。这一立场获得部分发展中国家呼应,但欧美阵营更倾向施压式调解。英法德三国外长与欧盟代表共同发声,要求立即实施30天停火,“为外交解决创造窗口期”。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资料图

不同声音背后是战略考量的差异。金砖国家主张“劝和促谈”,避免局势升级;欧洲则试图通过停火限制俄军战场优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办公室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俄乌接触线炮击频率上升17%,停火呼吁在实战面前显得苍白。

谈判延期之际,俄军在北线哈尔科夫方向展开新一轮攻势。乌克兰总参谋部战报显示,5月15日单日击退俄军14次突击,但未说明己方伤亡。莫斯科方面则宣布占领顿涅茨克两个村庄,将控制区向西推进约3公里。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战场得失直接影响谈判筹码。俄军春季攻势虽未达成战略突破,但持续消耗乌军有生力量;乌方则期待西方援助提速,特别是美国610亿美元援乌法案落地后可能改变力量对比。这种“以战促谈”的态势,使得外交进程始终笼罩在硝烟之下。

伊斯坦布尔会场的空椅子暴露出和谈的结构性难题。乌克兰坚持“不领土换和平”原则,要求恢复1991年边界;俄罗斯则要求承认“新领土现实”,即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归属俄联邦。两者之间隔着至少20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相当于葡萄牙国土面积的两倍。



乌外长库列巴资料图

第三方调解方案同样面临考验。土耳其提出的“分阶段撤军+国际监督”草案遭俄方质疑,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评估认为,现有条件下“实质性停火协议概率低于35%”。当被问及谈判前景时,乌外长库列巴的回应简短而犀利:“球在莫斯科那边。”

谈判桌上的时钟仍在走动,但滴答声正被前线的炮火掩盖。随着泽连斯基的专机掠过黑海上空,留给外交解决的时间窗口正在缩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