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博之夜·乐韵——丝路回响”沉浸式音乐分享会海报。 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17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当晚,深圳博物馆将特别推出“深博之夜·乐韵——丝路回响”沉浸式音乐分享会,以“陶器+音乐”的跨界方式,奏响一场横跨亚欧、连接古今的文明之声,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公共文化功能的延展与革新。
多重感官的文化剧场
陶器与音乐的双向延伸
作为深圳博物馆“文明互鉴”系列的重要组成,本次“深博之夜”与正在展出的“抟泥化万物——古代东西方文明中的陶瓷艺术”专题展览内容联动,邀请著名音乐美学家田艺苗担任主讲,并携青年钢琴家翁丽斐与琵琶演奏家刘乐同台演出。从贝多芬、德彪西,到琵琶曲《楼兰姑娘》《送我一支玫瑰花》……音乐分享会将呈现丝绸之路沿线多元音乐传统,同时融合器物、旋律、影像与讲述,为观众带来一次跨越千年文明旅程的沉浸式精彩体验。
“这是我首次在博物馆参与音乐分享会,也是一次打破传统演出空间与欣赏习惯的尝试,很让人兴奋!”田艺苗表示,她希望通过聆听来自丝绸之路的音乐,让观众从中感受到遥远文明中人的真实情感,“仿佛听到他们胸口的热气,听见他们的欢乐与哀伤”。本次音乐会她也将亲自演奏贝多芬、肖邦及坂本龙一等古典与当代作品,尝试用声音唤起观众对历史的共鸣与想象。
深圳博物馆策展人刘绎一向深晚记者介绍,“抟泥化万物”展共展出文物近300件,时间跨度达6000年,覆盖地中海、西亚、中亚至东南亚多个古代文明,旨在通过陶瓷讲述人类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发展的历程。“陶瓷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她指出,展览通过时间与空间双线索,勾勒出一幅东西文明交汇的宏大图景,希望观众能在“器”的世界中感受到人类的创造力与情感。
从器物到声音
博物馆激活城市文化想象
为了让深奥的陶瓷知识更易被理解和接受,“抟泥化万物”展策展团队在展陈方式上注重可视化与互动性:如展厅入口设置动态展标墙,展品配有互动视频、手绘地图与语音导览,呈现陶瓷工艺与纹饰演变的动画,开展观众参与的陶艺体验工作坊。在展览尾声,还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示陶瓷图像的创意演绎,深受观众喜爱。
即将举行的“深博之夜·乐韵——丝路回响”沉浸式音乐分享会,也正是这种多感官文化体验的延伸。刘绎一说,音乐作为情感语言,可以突破语言与知识门槛,激发观众对展品更深层的文化理解。“器物沉静,音乐流动,两者虽媒介不同,却可互为注解,共同构成文明的立体叙事。”博物馆夜场配合沉浸式演出,不仅拓宽了公众教育的形式,也让博物馆从白天的展览空间延展为夜晚的“文化剧场”,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未来,博物馆不仅是承载历史记忆的空间,更是激发城市文化活力、塑造公共美育生态的重要舞台。
朝向未来的回响
体悟动人乐曲的震撼力量
有着多年推广古典音乐的经验,从《穿T恤听古典音乐》到《古典音乐很难吗?》等著作受到热烈关注的田艺苗,始终坚持以亲民化、去权威的方式,拉近音乐与大众的距离。她说,当代中国的古典音乐听众人数全球最多且最年轻,因此更需要专业人士以通俗的方式讲解音乐,帮助公众发现音乐的亮点与感动。“专业性和通俗性并不冲突,最重要的是找到乐曲打动人的地方。”
几年前,田艺苗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的拍摄,这一过程让她对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形态有了第一手认知,并获得诸多震撼性的体验。比如她曾深入陕西乡村听到民间艺人演唱华阴老腔,那种从土地深处喷涌而出的能量令她震撼。“在那一刻,我仿佛理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回望古老事物——是为了重新认识当下的生活与自己。”
“深博之夜·乐韵——丝路回响”正是这样一次跨越学术与艺术、历史与当下、知识与感官的文化实验,也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提供了响亮的深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