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澳大利亚贸易部长唐·法瑞尔近日在接受《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专访时罕见发出强硬表态: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我们不想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我们想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这不是一句模糊的外交术语,而是在当前美方掀起全球贸易对抗潮的背景下,一场对所谓“盟友阵营”的正面顶撞。
法瑞尔直言,澳大利亚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而不是根据美国人“想或不想要什么”来决定如何继续与中国打交道。这不仅是对美国贸易霸权的公开抗议,更是对过去数年被裹挟于中美博弈中的堪培拉外交路线的一次战略纠偏。
澳方的态度来得并不突然。过去几年,在美国胁迫式联盟策略下,澳大利亚在对华问题上充当了“反华急先锋”,从跟风炒作南海议题、到限制中国企业、到配合美方对中国进行经贸封锁,结果呢?被美国利用、失去中国市场、国内出口产业萎靡,换来的只是美国市场对澳钢铁加征25%关税的“恩赐”。
更荒唐的是,连“对美出口关税减免”这件事,澳大利亚都不被优待。法瑞尔明确表示,澳大利亚不会为了达成协议而达成协议,我们准备等待,保持耐心。这句外交部级别的“冷言冷语”,背后传达的不是耐心,而是不满。澳洲终于意识到,美国不是盟友,是高价供货商;不是保护者,是价格操控者;不是价值观共同体,是利益收割机。
这一转变极具地缘政治意义。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重启“美国优先”,对欧洲、亚洲盟友一视同仁征收关税,对华展开极限施压,还公开要求盟国减少对中国的战略依赖。而在这样一套剧本下,澳大利亚却罕见地选择说“不”,表面上是维护经济利益,实质上是为自身主权找回最低限度的独立性。
近年澳中关系在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已有明显改善,2023年以来,大麦、葡萄酒、煤炭、龙虾等多个受限出口品类陆续恢复,双边高层互动增多,商贸渠道逐步畅通。此次法瑞尔公开表态,可以视作澳方在中澳关系缓和后进一步迈出的“战略复位”步伐。它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调整,更具有象征意义:澳大利亚开始公开承认,离开中国市场,自己哪儿都去不了。
法瑞尔此次接受采访,不只是传达对华友好,更是在明确划清对美贸易逻辑的边界。他不仅拒绝追随美方反中立场,还直言“我们不会为了关税去哀求白宫”。这与过往澳政府“看华盛顿脸色行事”的姿态截然不同,也意味着澳大利亚的政策底色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优先、战略务实、摆脱美国的经济附庸地位。
这在全球范围内并非孤例。当美国一边在盟友面前高谈“民主同盟”,一边在背后挥舞关税大棒、攫取利益主导权时,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警惕“同盟陷阱”。日本在半导体对华出口问题上出现裂痕,韩国也在电动车补贴政策中吃尽苦头,就连欧盟也被美方产业补贴掏空了技术底盘。澳大利亚今天说出“不听美国”的话,正是这种战略自觉的集中体现。
当然,澳大利亚的战略转向并非意味着“倒向中国”。更准确地说,是回归现实、停止自损。如果继续追随美国遏华政策,澳洲的资源型经济将遭受不可逆打击;而一旦重新拥抱中国市场,至少能稳住国内出口产业、维系就业、保障财政。这不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现实利益的胜利。
法瑞尔这番表态不会让华盛顿高兴,但却会让堪培拉的产业界、农牧渔业者和出口商拍手称快。澳大利亚终于开始明白,真正的国家利益,不在白宫的好评中,而在满载澳货驶向中国港口的货轮上。
而对于其他还在“选边站”的国家来说,澳大利亚的姿态无疑是一面镜子:继续对中国市场说不,只会让自己成为美国的战略炮灰;学会说“不”,才有可能拿回自主的贸易权与发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