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230万元耳环”引发的舆论风暴,将18岁演员黄杨钿甜及其曾任公务员的父亲杨伟推入漩涡。
16日晚,杨伟发了一封长信,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并恳请大家能够保持理智客观,不信谣,不传谣。
为了发这封信,看起来杨伟很是注重了细节,但我觉得用力有的过猛了。一个住深圳上亿别墅的人,居然用了一个千元机xiaomi12s ultra来发这条微博。
如果是我,钱的来源干干净净,我又住豪宅,不说用最新的手机,但也不至于用这么老的手机吧!
发文章的手机细节都考虑到了,其他细节估计也考虑得很周全了哦。然而,关于黄杨钿甜爸爸的发文,却是满满的漏洞。
下面,就逐条来分析黄杨钿甜爸爸的发文吧:
一、女儿成人礼耳环非正品,已封存,愿接受正规机构鉴定及部门调查。
如果是我,我会直接甩出来购物清单去打脸,然后报警。
然而,杨伟只说这是假货,却未能拿出凭证!
现在是网购时代,大多数人手头的现金基本都很少,微信支付宝以及银行转账,只要你去了店铺购买,付款记录都是清清楚楚的。如果是网购,证据链就会更完善更清晰。
如果这东西价格上万,且没有相应的支付记录,那么这东西的价格可能真的这么贵。当然了有时候辟谣会这样说,不是230万,其实只有229万。这种,在这种情况下,说230万也是谣言。
二、工作履历为 2011-2017 年在雅安城管局,未负责灾后重建相关工作,未入职四川慈善总会。
网友可不好糊弄,有网友找到了一份《荥经县云峰山4A级景区开发项目》的历史文件。
该文件发布于2015年11月24日,估算投资总额为7亿元!
文件中,有两句话值得画重点:
1、县政府已结合“4.20”庐山灾后重建对云峰山号区进行打造提升。
2、已结合“4.20”庐山灾后重建,按照国家4a级景区评定标准对部分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力争于2014年9月底完成云峰山4a景区创建工作。
而文件中的项目联系人,便是杨伟。
细心的网友还专门验证了一下,证明该杨伟便是黄杨钿甜爸爸杨伟。
这就是他回应里说的没有参加过灾后重建工作吗?前期工作不是工作吗?
三、因家庭原因2017年辞职创业,名下公司与雅安灾后重建无关,工作期间无违纪违法。欢迎监督,有问题可举报,愿配合调查并担责 。
如果有人指责我是贪官,我可能直接拿着证据去找警察报警了。这种谣言足够把人送进监狱。
然而,杨伟任雅安市经合外事局科员时,主管招商招投标,天眼查显示,其2014年10月注册“深圳市国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在职期间直接参与公司经营,明显违反公务员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而且在2014年就布局影视文化,又让女儿去混演艺圈,现在的演艺圈,很多人都在怀疑某些电影电视剧都是在洗钱的,打个比方,给剧组投一千万,女儿片酬800万,这钱不就干净了吗?他让女儿去演戏,把女儿捧成明星,这就方便多了。一个小公务员能在2014年就布局影视文化,感觉他早就想好了怎么做。
此外,在杨伟的回应中,刻意回避了几项网友关注的问题。
1、二胎是儿子,在2011年出生,当时他正是公务员,双独二孩是2011年,他老婆还有一个兄弟,单独二孩2013年,全而二孩才是2016年,请问二胎是怎么回事?要知道那个时候计划生育还是很严的。
2、根据披露信息,黄杨钿甜四岁习中国舞,五岁转爵士舞,小学期间斩获诸多奖项。按二线城市少儿爵士舞课程包计算,50课时费用约1万至2万元;若每年消耗2—4个课程包,十年舞蹈培训支出在20万至80万元区间。这还不包括模特培训、参赛服装、差旅食宿等衍生费用。
黄杨钿甜的艺术培养经费从何而来?家庭经济支柱何在?全靠母亲来支撑?
3、在担任招投标工作期间,为什么杨伟的妻子,直系的家庭血缘关系,可以注册成为招投标会展公司?
4、深圳的别墅不会也是假的吧?
5、为何在舆论起来之后忙着把公司的名称、法人以及经营范围都变更了?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选择变更,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网络上虽然有辟谣成功的,但是,大多数真话往往是用谣言的方式开始传播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杨伟和合作伙伴2020年成立的化妆品公司至今未开展业务。类似“空壳公司”在商业世界并不罕见,却为公众质疑提供了想象空间。
有网友现场查看了杨伟化妆品公司以前的办公室,最大只有110平米面积。该网友感叹道:“这个曾经是生物科技刚刚改成化妆品的公司,如果真的在这办公的话,能赚到1.8亿的纯水岸独栋大别墅算深圳巴菲特!”
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黄杨钿甜爸爸怎么样才能赚到这么多钱的?
即使不看现在的230万的项链,一个公务员,现在多少人挤破头想进去,他是怎么舍得抛弃稳定的工作?除非有更大的利益。
17年辞职,16年还没辞职吧,老婆就能戴40多万的项链耳环,18年就带40多万的手镯,辞职后就能在深圳黄金地段住别墅。这也不大现实吧。
还有培养女儿当明星,这很烧钱,也容易洗钱。
一个刚刚辞职的公务员,做什么生意?如何能挣这么多钱啊?
她老婆也不是富婆啊。
炒币吗?做核酸吗?正好那个2020年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还对口。
这场风波的荒诞性在于,即便当事人或许真的清白,公众也已不再相信所谓 “巧合”。我们既要警惕将正常消费妖魔化的舆论暴力,也需正视公众对权力监督的合理诉求。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要求每个公务员家庭都如杨伟般自证清白,而在于建立更透明的财产申报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个家庭的财富逻辑都能经得起 “账目” 推敲。毕竟,当社会信任需要借助显微镜来审视时,折射出的是整个体系为制度缺位付出的隐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