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映、田园风光、炊烟袅袅、民俗浓郁……转眼间,又到了一年孟夏时节,安顺各地的乡村逐渐成为人们纳凉避暑的生态优选地。当夏日逐渐来临,人们走出家门,踏上旅程,“诗和远方”就在身边不远处。

在安顺的乡村里,可漫步于花田中,乘观光小火车穿越“花海迷宫”;可踏入布依族古村落,观层叠有致的石头砖瓦,于铜鼓歌舞里触摸非遗脉络;可驻足星空露营地,枕星河而眠,听鸟鸣婉转,在露营烧烤间拥抱山野浪漫……

近年来,安顺市立足于乡村自然风光、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等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构建起涵盖生态观光、民俗体验、农事采摘、乡村康养等多元业态的产品体系,打造出一批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如今,安顺市正描绘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铺展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山水为笔:勾勒乡村生态颜值

“漫步在油菜花田里,耳边是风拂过花瓣的呼呼声,鼻尖是清香四溢的花香味,这是城市里看不到的风景。”来自贵阳的游客李云芝在油菜花盛放的季节,决定与朋友来到大西桥镇鲍家屯村观赏漫地的金黄油菜花田。



鲍家屯村油菜花田

“仅油菜花盛放季,我们就接待了10万多人次的游客。”鲍家屯村党支部书记鲍中任介绍。

在刚刚过去的春季,安顺各地繁花竞放:平坝区小河湾村,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中,小火车穿梭而过;普定县陈堡村梭筛组的桃园里,遍地桃花在风中舞动,令人心醉神往;西秀区黄腊乡的千亩樱花园成粉色花海,落英缤纷……

依托油菜、樱桃、金刺梨等农作物与水果的种植资源,每到花开之季,各地乡村便迎来大批“赏花客”。“赏花经济”正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快节奏生活压力下,人们走进乡村,不仅在于观赏鲜花绽放的绚烂盛景,还为了感受农事体验带来的田园乐趣。



西秀区“五彩双堡”青春炫彩跑活动暨自行车赛

安顺市区的李先生“五一”带着女儿出门踏青,选择了备受欢迎的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体验了自行车赛后,我们选择到西秀区附近的榕昕牧场与小动物亲密互动。”牧场内,亲子乐园和动物牧场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亲子家庭,参与挤奶体验,蔬菜采摘和烧烤野炊。

“原来水稻是需要移栽的,并不是直接长出来的。”在普定县定南街道陇财村,小学生们在田野里学习水稻的种植,体验布依族文化的扎染制作。

这是陇财村沙湾旅游景区青少年乡村研学游的一幕,通过创新“旅游+研学”模式,陇财村的沉浸式乡村研学活动已吸引超7000名学生走进田间地头、非遗工坊,在实践中触摸乡土文化脉搏。



游客在安顺经开区十里荷廊游玩

各地乡村因地制宜,依托本地资源特色,打造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观光与农耕体验项目。西秀区浪塘村风光旖旎、碧水翠岸、亭榭掩映,为游客们提供了一处放松身心的净土;镇宁自治县小抵拱村的花果山农旅融合示范园,依托精品水果种植,打造出集民宿、烧烤、音乐、采摘等吃住玩一体化的旅游服务;安顺经开区十里荷廊的荷塘畔,游客们沿着木栈道欣赏白鹭翩跹、水鸟嬉戏、荷花盛放的湿地风光。

生态与旅游相融合,安顺各地乡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魅力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宜居宜游图。

文化为魂:解码乡土独特气质

山洞指挥所旧址、陆瑞光故居、红色展陈馆、红军超市、红军食堂……在镇宁自治县沙子乡弄染村,仍保留着红色印记。近年来,弄染村着力推进“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把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基地,吸引着一批批党员干部前来,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记忆。



紫云自治县羊场红色文化公园

各地乡村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多样化红色旅游体验。西秀区三股水村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红军留下的“红军岩”,并在周围建起红色文化广场,成为众多单位、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学习的红色文化阵地;镇宁自治县纳孝村修缮“中革军委临时指挥部旧址”,并邀请村里的威望老人黄英昌作为管理员,讲述父辈传下来的红军故事;紫云自治县羊场村为铭记历史、缅怀先辈,建设红色文化公园,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讲好红色故事。

“徒步活动,现在开始!”5月11日,关岭自治县沙营镇沙营村欢呼声震天,“走进一百个美丽乡村”第46站走进沙营村,众多徒步爱好者与当地群众齐聚一堂,共同体验一场自然美景、徒步健身、民俗风情的乡村盛宴。



沙营村徒步活动 陈婷 摄

“沿路而行,闻着山上飘来四溢的茶香,赏着青葱翠绿的秀丽景色,听着苗族同胞的芦笙歌声,简直是一场身心愉悦的旅程!”来自平坝的徒友王雪说。

这场融合体育运动与民俗体验的乡村盛会,正是安顺各地乡村推动乡村旅游从“自然观光打卡”向“文化深度体验”转型的生动注脚。

各类精彩纷呈的体育活动在各地乡村上演,给游客带来一场场难忘的盛宴。春节期间,各地乡村上演着激烈的新春篮球赛;“五一”期间,西秀区大坝村,一场青春炫彩跑活动暨自行车赛吸引了来自各地的2000余名游客、运动选手共同参与;平坝区龙海村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比赛,展现出当地特色的竞技活动。



云山屯村明朝服饰巡游

屯堡文化与当地特色民族文化更是促进了安顺各地乡村的文旅融合。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明清古建筑的云山屯村,为游客沉浸式展出明朝剧本杀、非遗地戏表演、明朝服饰巡游等演出活动;篝火晚会、蜡染体验、服饰巡游……走进镇宁自治县高荡村,游客便能从中领略到布依族的特色风情。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近年来,安顺市聚焦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以传统村落保护、非遗活态传承和特色文化体验为抓手,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旅游发展优势转化,探索出一条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旅游为桥:铺就村民共富之路

清晨,鸟鸣阵阵,炊烟袅袅。在世外桃源般的安顺经开区潘苑村,碧波荡漾,青山环抱,足海、仙人洞等自然景观和金刺梨果园,让前来的游客在这里得以享受舒心的慢生活。



潘苑村改造好的民宿

去年,该村入选了安顺市“十佳康养旅居示范村”,这个奖项让潘苑村的村民更加下定决心要将村里的闲置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改造成功的“你家院子”民宿可提供30余个房间,村里更有近200户村民愿意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

目前,全市已有西秀区鲍家屯村、平坝区天龙村、关岭自治县木城村、黄果树旅游区石头寨村等各地乡村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些村庄不仅风景秀美,也都是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典范。



天龙村绣花鞋技艺

作为明代“调北征南”的历史见证,天龙村至今仍保存着600年前的屯堡风俗风貌。石板垒砌的房屋、宝蓝色宽袖大襟衣、神秘古朴的地戏……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地戏面具、银饰、绣花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宿、农家乐、餐馆等产业发展,为村民打开致富新路,赢得了“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美誉。“游客来时,总会光顾我的店。”安顺市刺绣非遗传承人田茂芳说,她在自己开的刺绣小店,向游客销售自己绣的鞋子。

乡村旅游盘活了乡村资源,乡村变得更美、更有人气,面貌也焕然一新。作为布依族的传统村落,石头寨村充分利用毗邻黄果树景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凭借布依族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匠庐·村晓”特色民宿带动村民发展民宿产业,推出蜡染体验吸引游客观光,让这个古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村里的旅游业已带动80多户村民,400余人从中获益。



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

乡村旅游发展有效推动了乡村闲置资源的系统化盘活与高效利用。同时,也增加了乡村居民就地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西秀区把士村有效盘活闲置农房,大力发展乡村避暑旅居,去年,累计接待避暑旅居客1500余人,全村旅游创收360余万元;平坝区小河湾村发展农家乐20余家,民宿8家,去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益700万元;普定县水井村通过带动村民种植莲藕,既推动了荷花旅游经济,也带动了莲藕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百姓富裕和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引擎,助力打造乡村宜居宜业的新形象,并日渐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今天,走进安顺的乡村,阡陌交错、炊烟袅袅,青山绿水间流淌着丰收的喜悦,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在安顺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上,根植土地的浓浓乡情,山水田园的“诗与远方”,正温暖着每一位游客的心。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郝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