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广网报道,近期俄乌伊斯坦布尔谈判延期引发关注。自冲突爆发,欧盟等31国冻结俄3000亿欧元海外资产,其中近半为外汇储备,并计划用于援乌,这成为和谈主要障碍之一。德国在关键节点释放“战略不确定性”信号。其外长瓦德富尔称对俄行动不可预测,涵盖军援与资产处置,声称“保留所有选项”。但俄方认为,若真心促和就应坦诚相见,这种“猜谜式”话术更像是虚张声势的施压手段。
泽连斯基和普京(资料图)
法德等国在谈判前48小时向北溪管道二线发出封锁威胁,要求俄方接受30天临时停火。普京指出,停火会为乌军争取整补时间,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言“下最后通牒”式对话无法接受,俄外交部更以“德国主权与国际威信荡然无存”回怼德方挑衅,显示对西方施压的强硬态度。俄乌谈判本身矛盾重重。普京提议直接对话后,泽连斯基先以停火为前提,后在特朗普施压下赴土,但要求美方及欧洲领导人参与谈判的“群聊”模式遭俄方拒绝。俄方坚持双边谈判,认为多边场合对其不公。
乌方又提出仅与普京会谈,拒绝接触俄方代表团,被俄方指责“作秀”且缺乏诚意。从谈判层级看,普京与泽连斯基均未出席。俄方代表团由总统助理梅金斯基领衔,成员包含副外长、国防部副部长等;乌方则派国防部长乌梅罗夫率12人团队。专家指出,高层缺席使谈判陷入“低开”局面,仅能讨论事务性议题,且双方对议程、级别分歧显著,导致谈判从15日推迟至16日。
泽连斯基(资料图)
美国的介入增添复杂性。国务卿鲁比奥抵土后宣称“只有特朗普与普京会谈才能突破”,特朗普则先称可能参会、后以普京缺席为由爽约,将责任推给俄方。美方一边试图将谈判包装成自身推动的成果,一边通过高层抵土直接干预进程,暴露出“主导者”而非“调解者”的意图。当前各方姿态与实质行动存在鲜明反差:泽连斯基坚持“无条件停火优先”,却未修改禁止与俄谈判的法律;俄方强调“从2022年中断处重启”,却拒绝承诺临时停火;美国高喊“停火优先”,却将谈判与“普特会”绑定。
当前的俄乌和谈,各方都在展示所谓的 “诚意”,但实际操作中却都不愿做出实质让步。泽连斯基坚持 “第一步应当是无条件停火”,且尚未把 “不与普京谈判” 条文从法规中移除;俄方虽表示期待乌方出席,但普京不出席谈判,还强调谈判应从 “2022 年中断的地方重启”;美国则在一旁试图主导谈判进程。普京通过人事调整和延长国防计划,展示出 “长期抗战” 的准备;泽连斯基则希望借助西方压力让俄方低头。然而,冲突的代价仍在持续堆积,平民伤亡、基础设施毁坏、经济衰退等问题日益严重,没有实质推动的和谈只会让外界失望。
普京(资料图)
普京同步展开人事调整,免去陆军总司令职务并延长国防计划至2027年,以“长期化”姿态为谈判加码;泽连斯基则借西方施压,试图以外部力量迫使俄方让步。冲突代价持续攀升,平民伤亡、基建损毁与经济衰退已使局势难以收场。尽管俄代表团表态“继续等待”,乌方称将聚焦停火与战俘交换,但缺乏互信基础的谈判仍难突破僵局。和平需要双方克制对抗思维,在领土、安全等核心议题上展现灵活性,而非将谈判沦为“策略表演”。未来,俄乌能否通过低级别接触积累互信,国际社会能否提供中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将成为和谈能否“高开高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