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海里,一发霹雳-15,干翻阵风。
这不是电影台词,是空战史上难得的真活儿。打得远、打得准、打得明白,甚至打得过于干脆——以至于全世界的军迷、专家、还有自诩专业的喷子们,一时间都陷入了一种难堪的沉默:你可以不喜欢这枚导弹,但你无法无视它的成绩单。
我开门见山:霹雳-15不是吹牛皮的武器,它是对“近战空战情怀”的最后一击。
现在你还在纠结格斗弹?还沉迷狗斗美学?不好意思,现实不是Top Gun。现代空战早已变成“谁先看见谁、谁先锁定谁、谁先放得远谁”,你看不见我我已经开火了。这才是实打实的上天生死局,而霹雳-15,正在定义这个游戏的底层逻辑。
咱们先掰掰这次5.7巴印空战的时间线——简单直白,没有玄幻。
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在181.5公里的距离上,也就是98海里,一枚霹雳-15E呼啸而出,击落了对面印军阵风。事后各种小道消息在飞,但有一点绕不过去:“远程打击者”的臂章,是谢里夫总理亲自接见飞行员的时候,他自己穿的。
一个飞行员,不会拿“战果”去吹牛皮。特别是那种总理视察你单位、镜头怼着脸拍照的时候,没人敢玩虚的。这种操作背后,默认了一件事:霹雳-15真的做到了180公里级别的“超视距一击毙命”。
这一枪,打的是技术极限,也打的是话语权。
说句不客气的,珠海航展那个“145公里”的展板参数,真是写得太保守。对外出口说145,那是做生意该有的样子;对内实战打出180公里,才是技术储备的真相。甚至巴媒直接猜射程230~280公里,我反倒不觉得他们是在浮夸。
为什么?我们来扒一扒霹雳-15这东西,真不是普通“把火箭装到壳子里”的设计。
它是技术极限的产物,不是生产线的流水账。
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什么意思?简单说:发动机不再一股脑儿推到底,而是“我先推一波,让你飞起来”,再“等快接近目标了,再点火一次”,这种分段输出,不光让导弹射程变远,还让末段速度飙得更快——目标还没转身,你就已经怼脸了。
飞行阻力呢?人家不是单纯追求“快”,而是“快且滑”。那种光杆儿弹体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阻力,不是美观,是实战。
还有弹道成型技术,别小看这个。普通导弹就是射个直线过去,敌人往旁边一甩,你追不上。但成型弹道是啥?提前设定弹道,让导弹像抛物线一样飞,到了合适高度再俯冲,这种弹道最大化规避大气阻力,又扩大了打击角度和射程。迎头攻击能提高将近50%的发射距离,不是玄学,是物理规律。
说白了,现在谁还真信“格斗弹才是真英雄”,那就是耽误自己命。空战逻辑已经从“我看你一眼,你看我一眼”变成“我早锁你10分钟了,你还在搜雷达波”。
而霹雳-15,就是这种空战逻辑的代表性产品。
我们回头看看“阵风”的悲剧:法国人这几十年一直活在“欧洲制空美学”里,什么流星导弹、什么REB2-AA雷达,听起来挺洋气,但实打实一看——探测距离不够,导弹射程偏短,体系能力也捉襟见肘。歼-10CE带着有源相控阵雷达,再加上背后的ZDK-03预警机,组成的是“我能看得更早、打得更远”的体系杀伤链。
说白了,阵风还没知道自己被锁定,导弹已经在半空上弯下扑。
这哪是空战?这是现代化斩首,精准猎杀。
我一直有个判断:中国在某些军事技术点上,不是“逐步接近西方”,而是已经“切换轨道,走在另一个维度”。
霹雳-15这类产品,很多外媒也在盯着,但盯得都不太懂。比如老美总说“中方导弹射程虚报”,可现在实战摆出来了,那些嘲讽变成了沉默。连西方研究机构都不得不重新建模评估PL系列导弹对F-35、F-22的潜在威胁。
讽刺不讽刺?以前是美国人搞空战“先敌发现、先敌发射”,现在巴基斯坦人开着中国飞机,用中国导弹,在中国预警机配合下,完成了整套流程,而且还比“美制体系”效率更高。
别再抱有“别人领先20年”的心理负担了。实战永远比数据真,战争永远比展板硬。
还有个点别忽视:巴基斯坦这次不是靠勇猛拼出来的,是靠体系、靠技术、靠提前布局。这就是中国武器外贸的含金量。你不光买了一架飞机,你买的是“一个能打赢仗的方案”。
而对印度来说,这事就更难堪了。阵风可是他们“高价买回来的面子工程”,一台折算下来几十亿卢比,被号称“可以改变空军格局”的法制四代机。结果还没摸到前线,180公里之外就被送走。比这更贵的教训,只有“没听劝”。
很多人还沉迷美军那套“F-22是制空之王”“流星导弹打遍天下”,我不反对你信,但别再信得那么盲目。因为你要是不调整自己的判断逻辑,就永远看不清一个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世界上正在出现另一种空军打法,一种不是西方发明的打法。
而这次的霹雳-15,正是这种新打法的前哨、样本和宣言。
结尾留一句:这不是一枚导弹赢了空战,是一种新战法赢了旧神话。
谁要还沉迷近距格斗的浪漫,那就别怪未来的导弹,不带你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