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2025年7月5日,日本将发生大地震”的预言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甚至登上热搜,引发东亚多地的恐慌和讨论。有人取消了暑假的赴日旅行,有人暂停了日本买房,还有航空公司不得不紧急减班,甚至有人开始囤积粮食与灾难物资……

而这一切的起点,源自一部看似不起眼的日本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


一场“梦”引发的蝴蝶效应

这本漫画的作者,是现年70岁的日本漫画家龙树谅(竜樹諒)。她并不是那种超级有名的商业漫画家,却因为这本“梦境预言漫画”,被推上了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


故事得从她小时候说起。

龙树谅曾因重病长时间卧床,在那段孤独的日子里,她常常陷入对生命、灵魂、命运的思考。有一次,她梦见一个白发老人出现在她面前,那种仿佛“造物主”一般的气场让她潸然泪下。从那以后,她便开始频繁做一些离奇又细节丰富的梦,甚至能提前“看到”现实中将要发生的事情。


于是,她决定将这些梦画成漫画。于是诞生了这部奇书:《我所看见的未来》。

漫画里到底说了什么?

1999年,《我所看见的未来》首次出版,封面上写着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字:“2011年3月将发生大灾难”。起初,并没有多少人关注,直到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许多人才突然想起这本“预言成真”的漫画。


2020年之后,漫画被各大电视节目、社交媒体平台疯传,成为爆款IP。出版社顺势在2021年推出《我所看见的未来 完全版》,加上新梦境内容,并在封面上打出一句更惊悚的文案:

> “真正的大灾难,将在2025年7月到来。”

而据漫画描绘,梦境中的灾难发生时间非常具体:2025年7月5日凌晨4点18分,位于日本列岛南部与菲律宾之间的太平洋海底突然“咕嘟”一声断裂并喷发,接着是翻天覆地的海啸来袭,浪高达到2011年大地震的三倍。


海水仿佛将整片太平洋掀翻,连中国香港、台湾与菲律宾都受到波及,日本列岛三分之一的沿海地区将被淹没。场景堪比好莱坞灾难片,让人脊背发凉。

有“准”的梦,也有“空”的预言

这本漫画吸引人的地方,是里面不止一条“成真”的梦境预言:

1995年,梦见神户将出事,15天后阪神大地震发生;

1991年,英国戴安娜王妃死亡的“梦影”提前数年出现;

1992年,日本摇滚歌手尾崎丰突然去世,也早在她梦中出现;

就连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摩克瑞因病去世的梦,也早有铺垫……


但龙树谅也承认,并非所有梦境都成真。比如她梦见富士山喷发,几十年过去了,富士山仍然安稳地矗立在原地。她自己也说:“梦中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字面意义,也可能象征着其他灾难。”

她始终强调,这些画面只是她个人梦境的记录,不是所谓的“神谕”或“灵感指示”。但偏偏人们更愿意相信那种神秘和“成真”的部分。


作者本人:请冷静,不要过度恐慌

面对突如其来的“预言热”,龙树谅近日通过日本《每日新闻》发出书面回应,语气相当理性:

> “我只是记录我做过的梦,不是要吓唬大家。希望大家不要被这些梦境过度影响,应理性参考专家建议,采取科学防灾措施。”


她坦言,自己其实对这些“梦境成真”的现象也感到困惑。但如果这场风波能提醒大家提高防灾意识,她倒是愿意正面看待。

出版方飞鸟新社也强调:“漫画内容纯属梦境记录,无任何造谣动机,更不鼓励公众恐慌。”


但恐慌,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尽管作者多次呼吁“别太当真”,但恐慌情绪还是快速扩散,尤其在中国香港、日本本地等地区。

大湾区航空宣布将仙台、德岛航线从每周4班/3班分别减为3班/2班;

香港航空更是直接暂停5月到10月的仙台定期航班;

香港市面上出现了大批市民囤积粮食、水、应急包、收音机等防灾物资的现象;

在日本国内,部分旅行社反馈暑期赴日团数骤降,尤其是针对仙台、德岛、宫崎等“南部沿海”目的地。


宫城县知事村井嘉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谣言的传播对旅游业和地方经济造成重大打击。请大家不要过度在意漫画里的内容,更不要将其当作科学依据。”

日本网友的看法也呈现分化:

有人认为龙树谅是“神婆转世”,应该重视她的梦;

也有人怒喷出版社炒作恐慌,主张政府介入管控;

更有人调侃说:“不是因为灾难预言,是因为德岛本来也没什么好玩的吧。”


梦境、预言、巧合……这些词的魅力,在于它们总是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神秘感。

但我们要清楚:预言不是科学,梦也不是数据。我们不应该被某本漫画牵着鼻子走,也不能盲目轻视它引发的心理影响。


7月5日会不会真的发生什么?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确实是地震频发国家,30年内发生大地震的概率高达70%以上。这不是预言,而是地质学家和气象厅多年来的风险评估结果。


所以你可以不信梦,但不能不信准备。反正小编决定7月先溜回国,

所以出国在外,说话要谨慎,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

万一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