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光石法学苑

1

桑磊:学习哪些社会科学的知识对学好法律最有帮助?


图|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

舒国滢:一个高层次的法律人必须通晓各种知识领域,不仅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还包括重要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等,尽可能多知多懂。这是高标准。

如果只想做一个“完全的法律人”,在大学里学好学校设置的各门课已经不容易了。这是终身学习与大学学习之间遇到的一个问题。大学有时间成本、能力限制,设置的专业课程已经能够满足基本技能,有能力者可再选修感兴趣的其他课程。


图|西南政法大学前校长 付子堂教授

付子堂:徒法不能以自行。就像我在一开始就强调的,法学是一门涉猎非常广泛的科学。它和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看来,本科阶段乃至于硕士研究生阶段,都要着力于知识面的拓展。比如经济学,为什么会有经济学?或者说经济学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经济学产生的一个基础或者条件就是“资源的短缺”,而法律为何而产生呢?法律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性的不完美”,进而可以说到基于“世界的不完美”。你看看,这两根学科的共同性不就一目了然了吗?都是应对“不完美”而产生的。再比如说,法律与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既可以找见“作为文学的法律”,也可以找见“作为法律的文学”。这样一来,法学和文学就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个体了。顺着这个思路去想,必然得到一个令我们喜悦的答案:各门社会科学是如此广泛地联系着的。


图|中国人民大学陈卫东教授

陈卫东:法学不是一个在绝对意义上独立的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较为密切。学好那些相关性较高的社会科学对于学好法律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实现某种层面的突破。例如,学习经济法学应该多关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学习刑事法学也可以适度关注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2

桑磊:法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学习一门辅助学科,学什么比较好?


图|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周光权教授

周光权:不可一概而论。 如果你对经济法感兴趣,可以辅修经济管理的课程; 如果你对法理、宪法学感兴趣,可以辅修哲学、历史学; 如果你对刑法学感兴趣,则最好辅修社会学等。

陈卫东:优先推荐辅修一门外语。这是因为,比较法研究是当下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这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外文研读能力,学好一门外语对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国外的法律制度和理论知识能起到很大作用。

3

桑磊:回忆您的大学时代,您觉得有哪些最有价值的收获?有没有遗憾?


舒国滢:我的人生独特而简单。自从1979年进入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后,至今基本没有离开过校园,可以称自己是一个校园人,校园就是我的全部,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平时的活动半径只有一平方公里。我喜欢这种校园世界,小校园大世界。

校园是一个研究高等学问的地方,人类所有的知识、真理、科学都集中于此。这样的地方一定是很吸引人的,会有一种魅力让你无法割舍。校园里每天都在讲着社会所不知的高等学问、真理,比如在中国政法大学,众多的老师们一直在用激情和智慧为国家、人民寻找法律的技术。这些人集中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升华。他们就像修道院的修士一样,从事着神圣的事业,不问名利,一心向学,钻研真理,这构成了法学家群体的志向,一种兴趣,一种高级的追求,或者说,成为他们的天职。

通过研究学习、相互激励,形成知识共同体,这种氛围只有校园才有。在其他地方,即使有,也不是常态的。这是我一进入大学就感受到的,也是我最大的收获,终生割舍不掉的。

另外,人生都会有遗憾的。回首自己的大学时代,我可能有两个遗憾:

第一个遗憾是没有多掌握几门语言。我的一个志向是想通晓几国语言,特别是与法律有关的几种,除了英语、德语外,还有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我在大学期间对此没有很好规划,也是受当时条件所限。自己只是勉强掌握了英语和德语,但不够用。

第二个遗憾是在国外大学待的时间不够长。法学主要来源于欧洲,我们必须了解源头。我曾经渴望拿一个国外的博士学位,希望至少在国外的大学能待四年,不拿学位也可以,但没有做到,只去过德国的哥廷根大学访学。后来,这方面的缺憾只能靠自学来弥补。如果直接在国外大学学习,会直接缩短弥补知识缺陷的时间。


图|西北政法大学 王健教授

王健:我于1983年到1987年读法学本科。在这四年中,最后收获的是课外学习活动,当时几个有兴趣新学科的不同年级的同学,组织了一个《探讨》编辑部,不仅学习和交流当时流行的科技革命和各种新知识,如新“三论”和老“三论”,还编辑印刷杂志。这是一个学生刊物,完全由同学们自己向高年级同学和老师征集稿件,然后自己刻蜡版和推油墨印制。此乐不疲。通过这个平台,密切了跟校内有关老师的联系,得到了老师的指点和鼓励,还间接认识了许多校外老师。这对锻炼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极有帮助。不仅开阔了思维视野,这种开阔的视野对后来影响很大,后来时常比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习惯性思维,就是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另外就是在如何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得到了初步的经验积累,在方法论上对教条式、僵化式的研究和轻松活泼的实证分析有了比较,这对后来喜欢直截了当的写作风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科阶段,我的精力几乎都投在了读书学习上面,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知识,自由地阅读,享受了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刊。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没能在这个学习阶段遇到令人震撼的老师,没能在心智上得到更多地开发,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尽管很多老师都很勤勉、朴实和认真。这是我所读书的学校历史积累薄弱造成的,所以也说不上是什么遗憾。

4

桑磊:如果能够时光倒流,您重新回到大学本科的校园,您会怎样度过大学四年?


周光权:多看书,尽可能阅读与法学有关的书籍,了解人类思想;多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多走走,到处看看,了解社会。

付子堂:好好读书,更加深入阅读经典作品;多听讲座,深入追踪法治前沿,把握改革开放历程。

陈卫东:首先,打好专业基础知识,广泛阅读相关著作,努力拓展自己的涉猎面。其次,学好一门外语,实现与专业知识的良性互动。再次,多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要多学习、总结和借鉴司法实务经验,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图|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 黄进教授

黄进:现在的时代与我读书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果能重新回到校园,我依然会选择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多练笔。我想,时代再变,对于法科生而言,这些是永恒不变的。

5

桑磊:您能否送给所有的法学本科生一句话?


付子堂:法之理在法外。

舒国滢:大学时光非常宝贵,每一位同学都要珍惜在校园里学习的时间,要从心底里感受大学给我们提供的知识和智慧,希望所有学习法律的同学们都能够成为“完全的法律人”。

周光权:法律人应该内心阳光、理性平和,要学会论证,善于讲道理,持之以恒地向前辈和实践学习。

陈卫东:法学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希望所有法科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追寻自己心目中的正义。

黄进:勤学、敏思、立志、笃行。

王健: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闻名世界的法学家叫吴经熊。他对法律做了一个形象比喻。他说:法律是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就仿佛莲花,它的根深深地植入泥土,而花苞和花瓣向天空伸展。我觉得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法律的内涵,并揭示了法律职业的特点,可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慢慢体味它的意蕴。因此,我将这句话分享给所有的法科同学们。

法学家简介

舒国滢,我国法理学领域名家,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出生于湖北随州市。1979年进入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学习,1986年毕业并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法律系法理学教研室工作。1993-1994年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法哲学和法社会学。1995年首批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哲学、法学方法论、法美学。精通英语和德语。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前校长,法学教授、法理学博士生导师。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首批“中国当代法学名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出版《法之理在法外》、《法律功能论》等著作20余部,其中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法理学初阶》、《法理学进阶》、《法理学高阶》,构成“法理学三部曲”。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CCTV2012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受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

周光权,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挂职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制度等。

王健,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前副校长。兼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专业领域涉及法律史、法学教育、比较法学、边疆治理中的政策与法律等。

黄进,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国际私法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曾任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教务部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曾获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法宝新AI系列产品

智能写作

智能问答

模拟法庭

法宝来合同

法宝合规

责任编辑 | 王睿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