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椿

由于历史原因和生产力低下等因素,夏朝以前的实物遗存大多湮灭在自然之中,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夏朝的文化遗存很少。然而殷商时代就有大量的文物遗存可以证明,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考古热潮,到如今的遍地开花,迄今为止发现了大量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使我们能够简单探寻殷商文化的概貌。

一、甲骨文的兴起和湮灭



说到这,不能不提一下甲骨文,堪称上世纪考古最大的发现,甲骨文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这种古老的文字,由于是镌刻在龟壳、兽骨上,骨质坚硬持久,所以经过几千年仍然能够呈现在世人面前。

那么,甲骨文如何出现如何湮灭又被发现的呢?甲骨文应该最迟在夏朝就已经被使用了,迄今为止发现甲骨文有15.4万多片,其中夏朝甲骨文遗存较少,绝大多数是殷商时期的。那么,为什么会夏朝甲骨文较少呢?

首先是因为殷商时期人们崇信鬼神。如《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王室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预先求神问卜。通过灼烧龟甲兽骨确定吉凶,再把结果镌刻在骨片上,最后妥善保存。所以数量巨大。而夏朝也信鬼神,也问卜刻骨,只是没有殷商时期那么多。

到了周代,逐渐用筮法(用蓍草占卜)替代了卜法(镌刻灼烧龟甲),如《周礼·春官·筮人》有:“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法比卜法操作简单方便,随着筮法广为应用,以龟卜为代表的卜法渐渐凋零。

又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到周朝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大量使用,王室大事都铭刻在青铜器上。一般事务则记录在竹木简册上,书写方便快捷。因而作为殷商时期主要文字载体的甲骨文(记录当时占卜结果),已失去实用价值,因而逐渐被人们抛弃。

甲骨文由于雕刻困难,为了适应甲骨纹路,往往一个字有多种字体。而文字书写简册以后,书写简便,字形变得更规范,笔画也渐趋复杂,逐渐形成篆书。反而以前的甲骨文逐渐变得没有人认识和关注,于是在商周以后甲骨文便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



(▲殷墟出土的龟甲甲骨文)

再到后期,经过千年,甲骨文即便被人们发现,也往往当成中药材龙骨使用。其原因是因为,一则古人识字的属于少数;二则即便识字也不认识;三则只是从中药作用考虑,从未想过文字价值。

龙骨最早记载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曰:“生山谷。”但是未明确具体位置。三国时期《吴普本草》中记载:“生晋地(即今山西)山谷阴,大水所过处。”后代医药书也多有记载,描述龙骨主要出于山西。而山西是古文明主要遗址地之一,龙骨之中难免有大量含有文字的甲骨被古人用作药用而消失。

这点笔者印象深刻。小时候,在老家(山西)经常有药材公司收购“龙骨”,也有人在田边、地头或山边挖龙骨。老人们常说有的龙骨上有纹路(字)的医效好,往往自己保留了熬药。大了后才知道原来龙骨里有不少就是甲骨文!



(▲夏朝甲骨文)

甲骨文被正式发现于1899年,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王懿荣从古董商人范寿轩手中收购了一批龟甲、兽骨,上面刻有文字,甲骨文由此开始被学界所熟知。迄今为止,出土甲骨文154600多片。其中殷墟被专业机构发掘近25000片,被私人和文物贩子发掘的达十万片以上,发现地大多在河南和山西。

综上所述,夏朝的甲骨文本来就少,历史上人们用作中药材使得一部分消耗掉。而殷商时期发现大量甲骨文也是在殷墟遗址,才集中发现大规模甲骨文,社会上零星甲骨文基本很少见。因此,我们现在很难看到夏朝的甲骨文。

二、殷商时期君主和知名人物



根据历史记载,结合文物遗存,我们开列殷商君王世系依次如下,殷商君王都子姓,省略。名字组成是由庙名(号)+本名:天乙履(商汤)、外丙胜、仲壬庸、太甲至、沃丁绚、太庚辩、小甲高、雍己密、太戊伷、仲丁庄、外壬发、河亶甲整、祖乙滕、祖辛旦、沃甲逾、祖丁新、南庚更、阳甲和、盘庚旬、小辛颂、小乙敛、武丁昭、祖庚跃、祖甲载、廪辛先、庚丁嚣、武乙瞿、太丁托、帝乙羡、帝辛受(纣王)。

甲骨文发现商朝的众多诸侯方国,诸如商方、子方、土方、鬼方、羌方、人方、周方、井方、危方、虎方、亚方、犬侯、暴侯、杞侯、攸侯、而伯、可伯、莫伯等等,迄今为止发现可辨别名字的有150多个诸侯方国。

历史记载和甲骨文对照知名人物很多,诸如历史上第一名相伊尹,贤相仲虺、伊陟(伊尹子)、臣扈、甘盘、傅说,筮相巫咸、巫贤(巫咸子)等,宗室大臣有箕子胥馀、微子启、商容、比干、费仲、飞廉、恶来(飞廉子)、季胜等等。另外有文字记录的女子有:武丁时期的妇好(妇好墓甲骨文出土1万余片)和纣王宠妃妲己等。

三、殷商时期人名的大致特点





1、君王开始正式启用日名制

日名制‌是指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的制度,盛行于夏商时期,尤其以商代最为典型。夏朝晚期君主胤甲、孔甲、履癸(夏桀)均采用天干命名,到商王朝君王基本全是用天干命名。除了君王,王室妇女(主要是皇后)也用此命名,诸如“司母戊”(司母戊大方鼎)、妇好(后母辛)、纣王妃子妲己也遵循此制。

日名制起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尤以殷商为甚。人们自视为太阳神的后裔。君王以天干命名,代表和神灵紧密的联系,是天命的执行者,不可侵犯。使得民众对商王的统治更加敬畏,从而巩固了商朝的政权。

日名制命名依据现在颇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出生之日天干(生日)命名,有的认为是去世之日(忌日)天干,还有的认为特定祭祀日(祭日)天干,还有认为是庙号命名(庙号)。

笔者认为,其实争论的观点只有两种。也就是究竟是生日天干还是忌日天干,属于命名法则。至于祭日和庙名都是命名后的称谓,这不能混为一谈。比如祭祀日期(祭日)按照几千年传统,都是生日或者死日(忌日),不可能另选日子。就殷商来说,谥法还没出现,庙号还是依旧按照前面而定(天干名字),没有证据证明另用天干命名庙号。

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只是出生之日的天干还是死亡之日的天干,哪一个更合乎事实?笔者认为生日天干命名比较正确。因为,若是忌日(死亡之日)命名,就和甲骨文以及史书记载相冲突。以商纣王帝辛(名受)为例,一般认为他死于甲子日,可他的命名却是帝辛,并非帝甲。

这点其实古人早有记载。西汉《易纬·乾凿度》:“帝乙则汤,殷家质,以生日为名,顺天性也。”班固在《白虎通德论·姓名》:“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命子也。”《殷本纪·索隐》引皇甫温说:“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傲始。”

这些都说明古人一致认为殷商日名制的规则是君王出生之日天干。确定了命名规则,就确定了周年祭日,同样也就确定了庙号名字。



2、日名制只针对君主和后妃,其他臣子则没有这种待遇。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来看,日名制只是对帝王或者王妃。诸如殷商诸君王、后母戊、后母辛。而包括商王文丁之子比干(商纣王之叔)、比干兄弟箕子、微子启,宰相伊尹、仲虺、傅说等都没有如此待遇,只有名字,没有庙号。

3、为避免日名制重复,天干前加字别称。因为天干十天一轮回,虽然君王都有自己的名(比如纣王名受),但是庙号用天干命名,所以很容易出现重名。为了避免重复,古人按照排行、血缘、祖孙顺序、封邑等规则,加在天干前面,如大乙(商汤)、大丁、中壬、大甲、大庚、小甲、大戊、中丁、小辛。

4、天干前加字有一定顺序规则。从甲骨文来看,殷商时代帝王天干前字为“祖、匚、示、太”等,就是《礼记》说的“考,王考,皇考,显考,祖考”如太戊,匚乙,匚丙,示壬,示癸等。到后来甲骨文消失,人们不知道这种叫法,比如太史公误书为报乙、外丙、主癸等。其实有可能太=大=天,示=主,匚=报,中=仲等等。



(释文:乙未,酒彡兹品上甲十,报(匚)乙三,报(匚)丙三,报(匚)丁三,示(主)壬三,示(主)癸三,大乙十,大丁十,大甲十,大庚十,小甲三,□三,且(祖)乙十)

5、天干前别字有可能是封邑名。如沃丁、雍己、河亶甲、沃甲、南庚、阳甲、盘庚、廪辛,可能是君主继位前所封之地的邑名。

6、天干前加美誉字。如武丁、康丁、武乙、文丁等,这个属于赞誉功绩的美称。这是后代谥法以及庙号尊称的最早萌芽。

7、人名多单名,多表达美好希冀和愿望。如君王名履、胜、庸、至、绚、辩、高、密、伷、庄、发、整、滕、旦、逾、新、更、和、旬、颂、敛、昭、跃、载、先、嚣、瞿、托、羡、受等。

8、诸侯贵族名字,往往以方国、官职、职业、占卜、居邑、排行、容貌特征等,再加上本名,共同组成人名。比如崇侯虎,为商朝崇城国君,侯爵,名虎。比干,居比邑,名干。(商朝还没正式实行封建,所以不是封邑)仲虺,排行第二,名虺(大概出生时打雷闪电,所以名虺)。巫咸、巫贤,是担任占卜的名相。

以上就是殷商时期人名的大致特点,纯属个人观点和看法,笔者鲁钝,抛砖引玉,敬请诸位学者老师批评斧正,谢谢。



2025/5/15榆木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