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草原的腹地里边,我曾目睹过这样的一幕:三头母象交替着用鼻子卷起同伴的骸骨,把它们摆放成一种奇特的三角阵型。那具骨架已然风化数月之久,然而象群却不停地重复着这一动作,直至夜幕将它们的身影拉得悠长,宛如一道难解的谜题。二十年前,当我首次在纪录片中看到这种行为时,内心所涌起的震撼与困惑,至今仍在生物学家的实验室里激烈地交织碰撞着。
伦敦大学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艾米丽所带领的团队,在肯尼亚奥杜威峡谷的观测记录或许能够揭开这个谜团。他们对 137 头非洲象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共计记录到 27 次同类遗体接触事件。当象群遇见已经死去的同伴的时候时,会用前蹄轻轻触碰同伴颅骨,把耳朵完全展开,发出低频震动波,这些行为与人类的哀悼仪式不尽相同。但研究者发现,象群对陌生象种尸体同样表现出类似反应,甚至会对枯死的猴面包树根部进行"清理"。这是否意味着某种超越物种的情感共鸣?
在加州红木林的幽深处,乌鸦的集体行为同样的问题,也挺令人费解。当有群体中的成员不幸坠亡的时候,那些幸存的乌鸦会汇聚在死亡发生的现场,发出尖锐刺耳的鸣叫。传统的观点将此视作一种警报机制,然而,最新的脑成像技术表明,乌鸦在目睹同类死亡之际,其杏仁核的活动强度达到进食时的 2.3 倍。这种神经反应模式连同人类面对创伤记忆时的状况都呈现出高度的吻合。但若说乌鸦懂得悲伤,我们是否在用人类情感的滤镜解读动物世界?
动物保护协会曾经发起一项有关 “哀悼行为真实性” 的全球投票,超过62% 的参与者笃定地认为大象和乌鸦的反应属于情感表达。但神经生物学家指出,人类大脑前额叶皮层占总体积的4%,而大象仅有0.3%。这种差异是否意味着情感体验的根本不同?当我们在视频网站为动物"落泪时刻"点赞时,是否也像远古人类将雷电视为神罚那样,将自然现象赋予了拟人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