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论调,大概是这么说的:

美国对华为极限施压三年,结果华为不但挺过来了,反而更强了,各种新技术和黑科技层出不穷,比如鸿蒙系统和麒麟9000S芯片。这意味老美老一套的封锁方式已经不起作用了,尤其是对中国来说。

所以他们这回换了个思路——扶植国内的“买办”企业,将其包装成“自研”、“国产货”,提前抢占市场,这样不但能压死真正的自研,也让西方的货有地卖,属实是两头受益了。

这种论调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仔细思考下来,好像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翻开历史档案,这套“打不过就换马甲”的剧本早有前科。

1986年《美日半导体协议》签署后,美国一边对东芝实施出口管制,一边默许美光科技向三星转移4英寸晶圆技术。日本经济产业省2020年解密的文件显示,这种“左手制裁、右手扶植”的组合拳,最终让日本半导体全球份额从1988年的50%暴跌至2019年的10%。

而四十年后的今天,相似的剧本正在芯片领域重演。





根据华为2023年年报披露,

其研发投入达到164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3.4%,近十年累计研发费用超过1.11万亿元。这种压强式投入的成果清晰可见: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华为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4万件,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12.42%(含兼容专利则为13.03%)。

华为的种种战绩,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打着美帝的脸——蓝星上最强大的国家,以举国之力甚至是举世界联盟之力,居然都拿捏不住中国的一个企业!









但即便是这样,也总有人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翻开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条款设计,美帝的深层意图其实是很明显的——该法案第103条明确禁止受补贴企业在中国扩建28纳米以下先进产能,根据法案细则,接受补贴的企业在10年内不得在“受关注国家”(包括中国)扩大先进制程半导体生产,且若违反规定需全额退还补贴。

但令人费解的是,老美却通过出口管制分级措施,允许相关机构和企业向中国输出14纳米以上成熟制程技术。

从这里就能看出美国内部其实很分裂——既想着赚中国的钱,又想打压中国;既想封锁,又想输出,十分矛盾。







但美国的这种“技术梯度转移”策略其实也暗藏双重算计

——既用次世代技术收割中国市场利润,又通过专利交叉许可维持技术代差。

2023年华为新签40个专利许可协议,其中22家为全球500强企业,但美国企业仍可通过Avanci等专利池收取5G标准必要专利费。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实则是想在中国市场复制“东芝剧本”——用技术转移制造内部竞争,稀释自主创新动能。

要是这招在小国家内施展,那是真无解。

不过这次他们可能打错了算盘,因为中国产业链早已建立起多重防御机制,举个例子——集成电路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从芯片架构到制造工艺的全流程验证体系。

就因为这玩意,2022年欧拉汽车因为使用了英特尔芯片替代宣传的高通芯片,被防御机制给检测出来了!





美国对华为的打压是其维护全球科技霸权、遏制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抹黑华为的手段通常都会有这么一些特点:

1.选择具有误导性的代理人:

美国往往会寻找一些与华为在地域、名称或业务领域存在某种表面关联的企业或机构,作为其抹黑华为的代理人。

2.通过舆论操控进行抹黑:

这个很常见,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见识过,比如评论区的三无人员等等。美国借助其掌控的媒体资源和舆论话语权,大量传播对华为不利的信息和谣言,制造舆论压力,影响公众和市场对华为的看法。这些信息往往缺乏事实依据,但却能对不明真相的公众产生误导,进而影响华为的市场声誉和品牌形象。

美国采取这种阴招背后,其本质是试图通过非技术手段来遏制华为的发展,维护其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然而,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也对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一旦抹黑失败,那反噬的烈度会比抹黑更严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