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偶然想到鲁迅,就发现浮现在脑海里的,都是些小事,不过搁在一起琢磨一下,也颇有意思。
鲁迅的一生,是部大书。自他1936年去世以来,研究他的人生与创作的各种传记、专著或文章数不胜数,不管怎么说,研究鲁迅始终是显学。但要是把那些研究成果放在《鲁迅全集》前,并对照鲁迅的人生,就会觉得都还是小了。其实也正常,我自己读鲁迅也有三十多年了,还写过一些评论文章,当时觉得颇有心得,现在回头看一下,却只能说是微不足道。
有时候,偶然想到鲁迅,就发现浮现在脑海里的,都是些小事,不过搁在一起琢磨一下,也颇有意思。比如说到鲁迅的个性,无论为人为文,有时会给人以沉郁深刻的印象,有时则让人觉得异常尖锐。其实他是有温和明朗一面的。在好友们的回忆中,他不仅是个值得信赖、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还很风趣幽默。他对晚辈作家不仅提携有加,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有爱护,很多时候更像严师与慈父的合体。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之所以特别精彩,关键就在于它们既活现出鲁迅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还对鲁迅那隐秘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有敏锐的发现。当我们感觉到萧红的超凡才华与纯净内心给鲁迅带来很多慰藉时,其实也能明白他在面对复杂残酷的外部世界时的冷峻犀利与孤独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在《两地书》里,那些从“广平兄”到“害马”,从“亲爱的老师”到“小白象”的信,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温柔与细腻。再就是有了海婴之后,老来得子的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那种乐在其中的状态。那些时候,鲁迅的文章也往往是更为温厚饱满且不失深刻的。认识温柔时的鲁迅,其实是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激烈时的鲁迅。还有一件小事,出自好友川岛的回忆:鲁迅特别喜欢做的家乡菜是干贝炖火腿,对食材和做法都很讲究,干贝要粒小的才好,火腿要金华的,要慢火,边炖边撇去浮沫,直到炖好,味道极为鲜美。此事虽小,却可见鲁迅性格中耐心、细致的一面。由此联想到他在教育部工作的时候,常在家里抄古碑、读古书的事。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他为了排解寂寞,不如说是他将自己的学问思想小火慢炖的过程。
最耐人寻味的一件小事,是鲁迅临终前的那些日子里,在床头放了张小图片,内容是某位国外画家画的一个在风中奔跑的女子。在无力读书的时候,鲁迅会不时拿起这张图片注视良久。他为什么要反复看这张图片,看的过程中在想些什么,就连许广平也不知道。这件小事,让我们意识到,鲁迅对自己的情感世界是隐藏得很深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日记里几乎都是大事纪式的文字,绝少透露与个人情感相关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其实也可以把这种隐秘性看作是他留下的另一种作品,只是里面没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