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城市体检就是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过程、运行状态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了解居民在居住、生活、出行和休闲等方面诉求和期许。城市更新是根据城市体检发现的各种问题,生成城市更新的项目、更新任务和实施方案,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充满活力的城市人居环境。本论文在厘清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23年住建部10个试点城市的体检数据,解析了住房、社区、街区和城区4个尺度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些关键问题,结合不同尺度城市发展导向,提出了城市更新的重点和实施路径。研究认为,针对居住环境问题,要全力推进既有建筑和老旧小区更新改造;针对社区服务设施和环境不足的问题,在完善社区宜居环境基础上,要围绕居民日常生活、休闲、出行等行为活动,建设完整社区;街区和城区要均衡布局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突出各街区和城区的特色优势,建设特色魅力街区,提升城区的发展活力;城市尺度要重视城市安全韧性、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字数:13258字
阅读时间:38分钟
作者 | 张文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
城市体检;城市更新;人居环境;宜居性
#1
引 言
2023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了66%,从国际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中国步入了城镇化的中后期,此阶段城市发展重点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1],这标志着以城市更新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2-4]。这一转型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更加注重功能的提升、传统街区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修复、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社区活力的恢复与振兴、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等。当前,城市更新与城市体检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5-8]。
国家层面对城市更新与城市体检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2023年,全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约6.6万个,总投资达2.6万亿元。这些项目涵盖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老旧小区与街区改造、基础设施升级、城市生态修复及特色风貌塑造等多个领域[9]。另一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2019年的10个试点城市开始推进城市体检工作,2024年发展为在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的工作格局。城市体检与更新已成为中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2,10]。
国际上,城市更新和体检的相关研究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例如,欧美国家较早提出了以“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为核心的政策框架,将其作为治理城市衰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11]。自20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城市复兴”(Urban regeneration)政策中强调社会公平与历史保护[12],而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则注重多样性社区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修复[13]。从与城市体检的衔接来看,近年来,欧洲城市开始借助多尺度空间分析方法和数据驱动模型优化更新策略,特别是在城市问题诊断与干预的精准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14]。此外,日本的城市更新研究聚焦在高密度城市空间的功能复合化与韧性建设[15],而东南亚则注重通过公众参与促进城市更新政策的本地化适应[16]。国际经验表明,城市更新的成功实践离不开精确的城市诊断、多方参与和创新的政策工具。
当前,学术界围绕城市体检与更新的研究也逐步深入[17,18]。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优化[1,2],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的探讨[19],以及跨学科协同方法的创新[20]。尤其是在体检技术流程、动态监测工具和更新策略评估等领域,国外学者通过引入多尺度分析、遥感技术及大数据模型,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21,22]。由于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具有跨领域、多尺度、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各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10]。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多尺度城市问题的综合诊断与策略匹配研究尚显薄弱;二是缺乏系统性框架将城市体检成果有效转化为可操作的更新路径。这些问题限制了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深度。
基于此,本文以“多尺度城市体检”为切入点,研究城市更新的系统性路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多尺度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与方法框架,深度挖掘城市问题的结构性特征,明确更新需求并制定精准策略。通过对中国案例的深入分析,构建基于多尺度视角的城市体检与更新相结合的系统框架,以期弥补现有研究中多尺度综合诊断的不足;探讨多尺度城市体检的指标体系与动态分析方法,推动体检成果的精准化与操作化,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更新策略,为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与理论支持。
#2
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城市体检就是对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工作的存在问题和成效进行定期分析、评估、监测和反馈,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状态,监测城市动态变化,推动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1]。城市更新则是城市应对环境条件变化、发展动力演化、行为主体的调整、目标需求和价值取向等进行各种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过程[1,23-25]。从两者的内涵可以看出,城市体检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体检结果是编制城市更新规划、确定重点更新片区和具体项目的依据。同时,经过城市更新后的城市片区或更新项目需要进行再体检,形成“城市体检—发现问题—城市更新—再城市体检”的闭环系统(图1)。
图1 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城市体检以问题导向为基础,识别居民在城市生活、工作中面临的难点和堵点问题,查找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比如居民就医、就学、出行是否便利?社区或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否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超特大城市是否存在人口过密问题?城市各种功能布局在空间上是否均衡?城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是否到位?城市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风险的能力如何等[26-30]。总之,城市体检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住房、社区、街区、城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和诊断,反映居民对城市居住、生活、出行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诉求[29,30]。
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为城市更新提供依据,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精准化和科学化。通过对城市现状评估、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等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形成快速评估、监测和反馈机制,为城市更新理清难点问题和重点任务。因此,城市体检评估的结果可为城市更新提供行动方案和重点任务。如城市体检围绕住房发现的居住安全问题,以及水、电、气、热等各类老旧管线管道等设施老化和受损问题;围绕社区发现的养老、托育等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城市更新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开展房屋建筑更新改造和加固工程、老旧小区更新、基础设施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针对街区体检发现文化、休闲、商业设施等配套不完善以及历史文化保护不力等问题,则要进行商业街区的活力再造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等城市更新工作。
城市体检中也能够直接反映居民对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中的诉求,根据居民的意愿,梳理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的时序安排和轻重缓急,根据居民需求和意愿,量身定制城市更新和治理项目。城市尺度体检和更新主要面向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功能、结构、布局和管控等方面问题,目标是提高城市的承载力、竞争力和宜居性,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城市传导到街区就具体如何通过功能优化、设施完善、文化和街区改造等方式增加人口和经济发展活力。街区进一步传导到社区和住区则面向居民的日常生活,解决居住环境、生活配套的问题,关注“一老一小”的需求,目标是提升社区和住区的品质,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图1)。
总之,城市体检围绕城市更新的目标和任务开展工作,并融入城市更新行动中,从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城市)不同空间尺度对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凝练出问题清单、项目清单、整治清单等,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为促进老旧小区改造、传统厂区的转型升级、商业街区的活力再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更加精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依据。
#3
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体检视角和导向
3.1城市体检的过程和视角
2018年,北京市率先开展城市体检工作;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由初期的11个试点城市、36项体检指标,扩大到2022年的59个样本城市、65项体检指标。2023年在此基础上又选取了10个城市开展深化城市体检制度机制试点,从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和城区(城市)4个尺度等进行全方位的体检,构建检测、评价、诊断、治疗、复查、监测、预警的闭环式城市体检工作流程[31,32]。
经过试点和示范,城市体检工作形成了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居民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城市体检工作方法[1]。城市体检的内容由过去侧重城市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城市风貌、创新、包容和管理等宏观要素评估和监测,转变为既考虑宏观的人居环境如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历史文化保护等内容,也考虑中观和微观居住环境、建成环境等内容,如住宅的安全性、建筑的绿色化,也评估社区的设施、服务配套、公共空间的利用等内容。
城市体检的尺度由城市、城区下沉到街区、社区和住房,表明城市体检更多关注居民的身边事、周边设施和环境的宜居性,以及居民日常行为活动感知(图2)。城市体检围绕这些不同尺度和领域构建了住房、社区、街区、城区不同空间尺度差异化的可量化、可感知、可评价的指标体系[1,19,22],各城市在住建部城市体检基础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特色指标,细化每项指标的体检内容、获取方式、评价标准、体检周期等,形成了能够反映各城市自身特色和城市更新导向的本地化特色指标。
3.2问题导向下住房、社区和街区尺度体检
本文以2023年开展的10个试点城市体检为例,分析不同尺度城市体检的视角、价值导向和发现的问题。调查于2023年6—8月进行,在天津、重庆、沈阳、成都、宁波、济南、唐山、景德镇、哈密和安吉10个试点城市开展,调查问卷发放范围与城市体检范围一致,选取20个以上重点社区,每个社区发放100份及以上有效问卷;建成区内除重点社区外,其他社区每个社区发放6份及以上有效问卷。共回收问卷259076份,清洗后有效问卷215245份,问卷有效率为83.08%。图3为住房、社区和街区尺度所调查相关指标“存在问题”的占比统计情况。
3.2.1住房尺度的城市体检
住房尺度围绕如何建设居住环境展开,强调了住房的安全性、功能的完备性、建筑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建设水平,价值取向是引导居民提供更安全、更好的住房,建设舒适的居住环境。
图2 不同尺度城市体检的视角和导向
从调查结果来看,住宅尺度有以下几个问题和特点:一是住宅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住房年代增加,建筑、楼道等问题逐渐增加,在“建筑安全”中修缮问题最集中,占39.74%;其次,38.30%的居民认为所居住房屋的“住宅性能”也存在隔音隔热、通风不畅、照明较差等问题。二是老旧小区的住房公共问题较多,并以水管老化破损、滴漏和堵塞最为严重。据调研发现,1979年及以前至1999年间建成住宅的下水道堵塞问题突出,2010—2019年建成住宅的厨卫隔音较差问题突出。三是占比6.16%的“适老改造”电梯加装不足是老旧小区中突出的问题。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住宅近80%还未配备电梯,加装电梯居民意愿不同,据调查统计,36%的居民希望加装电梯,41%的居民不希望加装,还有23%的居民持保留态度;90年代以后建成的住宅居民更倾向于加装电梯,而老旧小区的居民显得更为保守,年轻群体及中高收入居民群体电梯加装意愿更强。
3.2.2社区尺度的城市体检
社区尺度的体检主要围绕建成环境,关注居民对日常生活的方便性,重点监测居民最关心的养老、托育、停车、公共活动空间和物业管理等的配置状况,查找公共服务设施缺口以及街区环境整治、更新改造方面的问题。目标导向是建设更加完善的十五分钟生活圈,为居民提供日常购物、出行、停车、养老、家政、教育和医疗等提供多样化的社区公共服务。
从2023年10个试点城市的调查数据来看,物业服务不佳、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及停车等便民设施不足是社区尺度层面的主要问题(图3)。一是物业服务不佳,物业服务存在问题占比较高(50.81%),主要问题包括对房屋的维修养护管理不到位、卫生清洁不到位。此外,在环境问题上居民对物业的垃圾分类管理问题也较多(38.44%),主要问题是垃圾分类的监管缺乏。二是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占比也较高(43.09%),主要包括: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场所不足、缺少儿童户外休闲活动设施,居民社区步行环境差、人行道被占用等。三是停车设施问题突出。53.89%的居民认为社区停车设施存在问题,是所有指标中居民反映问题比例最高的,迫切需要加大解决力度。具体而言,居民认为停车位严重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乱停乱放现象普遍。此外,较多居民还反馈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桩数量不足。
图3 住宅、社区、街区尺度问题汇总
3.2.3街区尺度的城市体检
街区尺度的体检主要侧重街区的宜居环境,重点检测居民就医、就学、运动休闲、文化和购物等行为活动的方便性以及街区的发展活力。评价学校、运动场所、公园绿地、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数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关心老旧商业区、老旧街区的发展活力,目标是提高街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街区环境品质和服务水平的改善。
根据2023年10个试点城市的数据分析发现,车辆停放有序、城市管理(门前责任制)、多功能运动场地是居民在街区尺度上认为存在问题占比较高的指标。其中,非机动车无序停放、占用绿化带和人行道,以及废弃车、“僵尸车”等“车辆停放”问题是比例最高的问题(51.57%);多功能运动场地配建缺失,或新建场地面积不足、设施设备不完善、布局不均衡,以及没有向公众开放等“多功能运动场地”存在的问题占比较高(44.45%),也远高于其他指标选项(图3)。另外,街道上临街单位、门店、住户没有按规定做好责任区环境卫生、绿化、秩序维护的城市管理问题(门前责任制)也比较突出。
3.3目标导向下的城区(城市)尺度体检
城区(城市)尺度的体检关注城市宏观人居环境的状态,主要围绕生态环境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产城融合水平、安全韧性等内容展开,与前三个尺度的体检不同,该尺度的体检不是查找问题,而是面向高质量城市的发展目标,如何通过体检,提升城市特色、承载力和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2023年10个试点城市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城市尺度上,居民对各指标的总体满意度较好。从城市经济水平看(图4),中等经济水平的城市满意度最低,而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其在住房压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租房市场规范和道路通畅性方面的居民满意度最低。从城市规模来看(图5),特大城市的居民总体满意度相对最低,超大城市基本与所有试点城市的平均水平持平,中小城市的居民总体满意度相对最高。
图4不同经济水平城市总体满意度情况
图5不同规模城市各维度满意度情况
#4
基于城市体检的城市更新路径
城市体检的指标体系和具体体检内容与城市更新重点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完全一一对应,住房尺度和社区尺度体检的内容基本是社区更新的关注点,如既有建筑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内容,但涉及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的内容与所有空间尺度的城市体检和更新都相关。在城市体检中,城区与城市属于同一个尺度的体检,主要关注城市和城区尺度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安全韧性和包容发展与创新等指标;在城市更新中,则要分为市级更新和区级更新,市级和区级城市更新在综合各尺度城市体检结果基础上,形成综合性、区域性更新项目和行动计划,市级和区级城市更新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和维度整合资源和要素,促进重点更新项目和更新片区的高效实施。基于此,本文结合上文城市体检结果、城市体检和更新实践行动和已有研究成果[1,2,17,19],围绕“住房—社区—街区—城区”4个尺度选取对应性体检维度,并设计具体指标用以测度各尺度的具体内容,根据测度结果进而形成“社区-街区-区级-市级”各尺度层级的更新重点方向(图6)。
4.1围绕居住环境问题,推进既有建筑和老旧小区更新改造
从上文住房尺度的体检数据分析结果上,10个试点城市的住宅问题并不乐观,许多老旧小区的居住条件与“好房子”“好小区”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围绕住房的安全耐久、功能完善和绿色智慧体检指标(图6),对存在问题的住房进行建筑质量勘测和评估,识别各种安全隐患,并在与居民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住房的修葺和小区的更新重点。一是对于住房结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不具备加固维修条件的房屋翻新或重建,对于缺乏必要居住设施的住房,要进行住宅成套化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二是对存在房屋破损、管线老化,但没有结构危险的房屋进行修缮,重点解决老旧小区下水道堵塞、水管老化破损及跑冒滴漏、燃气管道老化、暖气管道老化破损、电路老化等基础设施问题。三是对老龄化较高的小区,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根据居民意愿加装电梯、修建无障碍通道、引进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老年食堂等,满足老人生活需求。
图6基于城市体检下的城市更新重点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项指标数量
4.2围绕社区服务设施和环境问题,建设完整社区和宜居社区
社区尺度更新目标是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出行环境,建设环境优美、生活方便、邻里守望的宜居社区。围绕设施完备、环境宜居和管理健全等指标,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是建设完整社区、提升社区环境品质,为居民营造便利和舒适的宜居环境。一是要针对基本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问题,重点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补齐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幼儿园和养老院,以及文化、体育、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和快递点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二是围绕“一老一少”需求和服务不到位问题,要推进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公立幼儿园等,解决托幼托育机构费用高和数量不足的问题。三是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舒适性和建成环境的宜居性,如完善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空间,增加儿童户外活动设施,清除社区人行道障碍物,确保通畅,增加无障碍设施,改善照明条件,满足不同居民群体对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通过改扩建或拆违等手段,充分利用社区边角余地进行绿化美化,增加社区的绿地、街心花园、口袋公园、休闲小广场和社区文化体育公园等,提升社区环境的宜居水平。四是需要提升社区的物业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便民服务,增加居民和物业间的黏性,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有条件的社区,要积极进行信息化、网络化改造,提升社区智慧化水平。
4.3加强街区设施配置均衡性和管理水平,建设特色和魅力街区
街区尺度更新目标是改善居民生活、休闲和出行环境,建设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街区,挖掘和再现街区的传统历史和文化传统,建设各具魅力街区,提升街区的吸引力。一是增加文体设施和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增加公园绿化活动空间,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设运动公园、儿童公园,对于空间不足的,建设小型公园和居民休闲活动空间。结合街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居民活动中心,推进街区的科普教育、群众文艺演出、体育锻炼等活动。依托街区内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剧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场所资源,拓展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二是推进中心城区和郊区学位的均衡发展。确保基础教育学位与适龄人口变动相适应,动态把握各学段学龄人口及学位的匹配程度,形成更加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各街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大管理力度,解决停车问题。从街区角度协调和挖潜车位,优化停车空间,充分利用垂直空间,提高停车的空间利用率和停车位配建标准。结合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错时安排,实施共享停车位、分时段利用停车位,提高停车位的利用率。同时要适应车辆的发展新趋势,扩大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桩数量。
4.4修复和活化城区功能,提升城区的发展活力
城区尺度更新的目标是健全经济功能、生活服务功能、文化和休闲等功能,促进各城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按照更新总体目标推动各项重点任务,并指导街区落实具体项目。城区尺度的更新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和维度,关注传统的商圈、闲置办公区、衰退的老厂区、停滞的老产业园等的更新和改造,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城市的包容性,如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友好性等。适应时代特色和技术进步以及消费者的新需求,在城区内部改造和建设新空间,构筑多样化的生活消费场景、动态办公空间、公共艺术体验场所、科技文化孵化创业区、沉浸式文化展示场馆、科技金融、动漫园区和艺术家创作空间等。保护好城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等,塑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风貌和文化价值。通过场景和空间再造促进新业态发展和迭代进程,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经济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对休闲娱乐空间和灵活多样就业机会的需求,增加城市的活力和生活体验感。同时,要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和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和吸引力。
4.5围绕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尺度的更新是围绕城市的竞争力、宜居性、吸引力和包容性等发展目标,根据城市体检结果编制城市更新规划,明确城市更新目标、重点片区和具体项目,指导城区和街区更新重点和项目设施。从2023年10个试点城市体检的情况来看,城市尺度的更新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一是稳定提升城市环境健康。维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城市公园绿地,提升绿化和美化水平;对空间污染的常态化治理,重视对城市噪音和水污染的防治,提高居民环境健康参与意识,推进垃圾分类处理[33,34]。二是重视城市的安全韧性。提高城市的应急减灾能力,预防突发性灾害,包括提高城市对洪涝等灾害的防范标准,提高城市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建设各种级别的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城市应急体系[35]。三是促进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合理规划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协调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关系,鼓励多样化的土地利用、多元化的城市功能布局,降低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钟摆式通勤方式;完善城市各类服务设施,提升城市设施的可达性,降低居民在日常消费、游憩、就医、上学等方面的出行距离[36,37]。四是重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确保住有所居。结合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住有所居的需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针对流动人口、新毕业大学生,重点推出公共租赁住房,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五是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城市更新要着眼于不同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外来人口等对城市多样化的诉求[38-40],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群体对城市各种服务的需求,增进城市的吸引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5
结 语
在新发展格局下,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推动城市更新的关键主线。通过实施内涵式、集约式、渐进式与可持续有机更新模式,城市更新不仅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效激活了老旧城市空间和传统经济区域,推动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与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此过程中,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维要素的深度融合和转型。
城市体检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提供了科学、精准指导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
1
通过对住房、社区、街区与城区等不同尺度的“体检”,能够揭示出潜在的城市病症,深刻把握各类群体对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期许。
2
在此基础上,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片区划定及项目布局,能够更具针对性与长远性,有效避免盲目开发与资源浪费。
3
不同尺度的城市体检,不仅在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也要求在具体实施中遵循不同的逻辑和路径。针对住房与社区尺度的体检,重点关注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住房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可及性,其核心目标是建设健康、宜居和便捷的生活圈,并通过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的综合改造,实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
4
相比之下,街区与城区尺度的体检则涉及更广泛的空间要素,重点解决城市空间布局、资源配置、文化传承及经济功能等多重问题,旨在打造富有特色的街区与充满活力的城区,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在宏观层面,城市尺度的更新则要求对全市资源进行系统性优化,强调城市安全韧性建设和包容性发展的协调发展。通过提升市政公共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条件与标准,优化空间布局,丰富设施种类与供给,能够有效解决产城融合难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经济转型,促进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此种尺度的更新不仅强调物理空间的优化,更重视城市系统的协同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和谐演进。然而,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空间和物质层面的改造过程,更是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性及文化认同等多维度议题的交织与碰撞。未来,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不断加快,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应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更新模式的多样性与适应性方面,需要更加注重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差异化路径。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及文化传承的重视,确保城市更新在推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的共融。
尽管本研究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主要依靠全国城市体检数据展开实证和理论探讨,在城市选择和对比上存在局限性,中国城市类型多样、发展阶段不同、地理空间差异,需要加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城市的适用性展开深入探讨和区分;其次,本研究在讨论城市体检的作用时,较为侧重于定量数据的运用,未能充分挖掘社会、文化等因素在城市更新中的深层次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融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城市更新过程中人文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及其影响力。
此外,城市更新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其政策、技术与市场的不断变化使得研究成果可能受到时效性的制约。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政策变动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监测与评估,探索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更新策略。最后,随着智能城市、绿色建筑和数字化转型等新兴议题的兴起,城市更新的技术路径与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这些新兴技术如何与传统的城市更新模式相结合,从而推动城市更新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更新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改造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系统的持续演化。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与系统性思维,结合实际案例与技术发展,探索创新性的城市更新路径,推动实现高质量、包容性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目标。
致谢:本研究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工作”项目的支持与资助,特此致谢!同时真诚感谢3位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评审专家对本文逻辑框架和学术贡献方面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全部)
[1]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 . 地理科学, 2021, 41(1): 1-12. [Zhang Wenzhong, He Ju, Chen Li. Method system of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1(1): 1-12.]
[2] 张文忠. 中国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地理科学, 2021, 41(10): 1687-1696. [Zhang Wenzho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s of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evaluation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1(10): 1687- 1696.]
[3] 陈明星, 叶超, 陆大道, 等.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 地理学报, 2019, 74(4): 633-647. [Chen Mingxing, Ye Chao, Lu Dadao, et al. Cogni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for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74(4): 633-647.]
[4] 黄耿志, 李郇, 张文忠, 等. 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城市更新: 挑战与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01): 1-19. [Huang Gengzhi, Li Xun, Zhang Wenzhong, et al. Urban renewal in China with the transition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path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40(01): 1-19]
[5] 宋伟轩, 陈浩, 崔璨, 等. 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的理论、方法与路径思考 .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01): 20-38. [Song Weixuan, Chen Hao, Cui Can, et al.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implementation considera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sustainable urban renewal mode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40(01): 20-38]
[6] 王朝辉, 韦飞群, 张姗姗, 等. 城市更新背景下大都市区餐饮业空间格局演化: 上海市案例研究. 地理研究, 2022, 41 (6): 1652-1670. [Wang ChaoHui, Wei Feiqun, Zhang Shanshan, et al.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catering industry in metropolitan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newal: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2, 41 (6): 1652-1670.]
[7] 王富海, 曾祥坤, 张宸. 城市更新时代的总体规划实施. 城市规划, 2024, 48(05): 15-20. [Wang Fuhai, Zeng Xiangkun, Zhang Chen. Implementation of master planning in the era of urban renewal, City Planning Review, 2024, 48(05): 15-20.]
[8] 丁志刚, 张京祥, 关心, 等. 社会资本如何参与城市更新. 城市规划, 2023, 47(11): 40-45. [Ding Zhigang, Zhang Jingxiang, Guan Xin, et al. How to involve social capital in urban renewal, City Planning Review, 2023, 47(11): 40-45.]
[9] 新华社. 全国城市更新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 万亿元. (2024-07-19) [2024-09-05].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 202407/content_6963597.htm. [Xinhua News Agency. The cumulative invest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nationwide has reached 2.6 trillion yuan. (2024-07-19) [2024-09-05]. https://www. gov. cn/lianbo/bumen/202407/content_6963597. htm.]
[10] 石晓冬, 杨明, 金忠民, 等. 更有效的城市体检评估. 城市规划, 2020, 44(3): 65-73. [Shi Xiaodong, Yang Ming, Jin Zhongmin, et al. More effective city examination assessment. City Planning Review, 2020, 44(3): 65-73.]
[11] Nachmany H, Hananel R. The urban renewal matrix. Land Use Policy, 2023, 131: 106744.
[12] Korkmaz C, Balaban O.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Turkey: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orth Ankara urban regeneration project.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0, 95: 102081.
[13] Gershon-Coneal O, Eizenberg E, Jabareen Y. The new urban neighbor: Residential large urban developments and urban social relations. Cities, 2024, 151: 105129.
[14] AbouKorin S A A, Han H Y, Mahran M G N. Role of urban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in forming pandemic resilient cities–Case study of Covid-19 impacts on European cities within England, Germany and Italy. Cities, 2021, 118: 103324.
[15] Sakamoto K, Iida A, Yokohari M. Spatial patterns of population turnover in a Japanese Regional City for urban regeneration against population decline: Is Compact City policy effective? Cities, 2018, 81: 230-241.
[16] Tierolf L, de Moel H, van Vliet J. Modeling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exposure to river flood risk in Southeast Asia.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21, 87: 101620.
[17] 石晓冬, 杨明, 王吉力. 城市体检: 空间治理机制、方法、技术的新响应 . 地理科学, 2021, 41(10): 1697-1705. [Shi Xiaodong, Yang Ming, Wang Jili.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New Response of Spatial Governance in Pattern, Methodology and Technolog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1(10): 1697-1705.]
[18] 詹美旭, 刘倩倩, 黄旭, 等. 城市体检视角下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机制与路径. 地理科学, 2021, 41(10): 1718-1728. [Zhan Meixu, Liu Qianqian, Huang Xu, et al. New mechanisms and approaches for modernizing urban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1(10): 1718-1728.]
[19] 谌丽, 蒋雅卓. 社会满意度调查在城市体检与评估中的应用. 地理科学, 2021, 41(10): 1729-1741. [Chen Li, Jiang Yazhuo. Application of social satisfaction survey in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evalu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1(10): 1729-1741.]
[20] 赵民, 张栩晨. 城市体检评估的发展历程与高效运作的若干探讨: 基于公共政策过程视角. 城市规划, 2022, 46(8): 65-74. [Zhao Min, Zhang Xuchen. Explorations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of city examination assessment: A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process. City Planning Review, 2022, 46(8): 65-74.]
[21] 杨艺, 李国平, 孙瑀, 等. 国内外大城市体检与规划实施评估的比较研究. 地理科学, 2022, 42(2): 198-207. [Yang Yi, Li Guoping, Sun Yu,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of big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42(2): 198-207.]
[22] 何炬, 张文忠, 曹靖, 等. 多源数据在城市体检中的有机融合与应用: 以北京市为例. 地理科学, 2022, 42(2): 185-
197. [He Ju, Zhang Wenzhong, Cao Jing, et al.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source data in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A case of Beijing.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42(2): 185-197.]
[23] 伍江, 王信, 陈烨, 等. 超大城市城市体检的挑战与上海实践. 城市规划学刊, 2022(4): 28-34. [Wu Jiang, Wang Xin, Chen Ye, et al. The difficulties of megacities'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and the practice in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2(4): 28-34.]
[24] 王凯, 徐辉, 骆芊伊, 等. 基于城市空间复杂性关系的城市体检方法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01): 91-103. [Wang Kai, Xu Hui, Luo Qianyi, et al. Research on urban health check methods based on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spati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40(01): 91-103.]
[25] 林赛南, 唐萧萧. 走向可持续更新: 英国城市更新法规体系演进脉络、逻辑和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 58-
73. [Lin Sainan, Tang Xiaoxiao. Towards sustainable regeneration: The evolution, logic,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UK's urban regeneration legisl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40(01): 58-73.]
[26] 许婧雪, 张文忠, 谌丽. 杭州城市人口密度对人居环境感知的影响. 地理科学, 2022, 42(2): 208-218. [Xu Jingxue, Zhang Wenzhong, Chen Li. Impact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on percep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Hangzhou.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42(2): 208-218.]
[27] 湛东升, 周玄, 周侃, 等. 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体检数据的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4): 730-741. [Zhan Dongsheng, Zhou Xuan, Zhou Kan, et al.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urban human settlement qualit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 case study using urban health examination data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3, 42(4): 730-741.]
[28] 赵宏波, 谷天顺, 孙东琪, 等.“三生”功能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动态演变与机制. 地理学报, 2023, 78(12): 2973-2999. [Zhao Hongbo, Gu Tianshun, Sun Dongqi, et al. Dynamic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func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78(12): 2973-2999.]
[29] 姜玉培, 甄峰, 孙鸿鹄. 基于健康影响的城市居民日常活动与活动环境特征识别.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7): 1429- 1440. [Jiang Yupei, Zhen Feng, Sun Honghu. Identification of urban residents' daily activities and activity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health impact.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4, 43(7): 1429-1440.]
[30] 岳丽莹, 朱宇, 李开明. 双视角、双维度下超大城市的通勤效率: 以上海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24, 43(2): 429-445. [Yue Liying, Zhu Yu, Li Kaiming. Commuting efficiency in dual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and travel mode in Shanghai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verage distance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4, 43(2): 429-445.]
[31] 唐凯, 宫鹏, 张文忠, 等. 中国城市体检报告—2020 年.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20. [Tang Kai, Gong Peng, Zhang Wenzhong, et al. China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Report. Beijing: China City Press, 2020.]
[32] 李昊, 徐辉, 翟健, 等. 面向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体检探索: 以海口城市体检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5): 70-76, 101. [Li Hao, Xu Hui, Zhai Jian, et al. City examination assessment towards urban human settlement with high-quality: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Haikou.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1, 28(5): 70-76, 101.]
[33] Chen X Z, He Q Q, Ye T, et al. Decodi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in atmospheric CO2 in Chinese cities: Insights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analysi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908: 167917.
[34] He Q Q, Huang B. Satellite-based mapping of daily high-resolution ground PM2.5 in China via space-time regression modeling.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8, 206: 72-83.
[35] He J, Zhang W Z, Yang M.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ublic safety under the residents' complaints: Evidence from 12345 data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Urban Management, 2024, 13(2): 217-231.
[36] 张学波, 宋金平, 王振波, 等. 居住区位感知下的北京与非京户籍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生成路径差异. 地理研究, 2021, 40(7): 2005-2019. [Zhang Xuebo, Song Jinping, Wang Zhenbo, et al. Differences in the formation paths of the jobs- housing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nd non-local registered residents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of residential loca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1, 40(7): 2005-2019.]
[37] 席广亮, 甄峰, 项欣怡, 等. 智能技术作用下的城市生活服务供需匹配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 (11): 2231-2241. [Xi Guangliang, Zhen Feng, Xiang Xinyi, 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supply-demand matching of urban residential servi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mart technologie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3, 42(11): 2231-2241.]
[38] 韩会然, 许岭怡, 杨成凤. 多尺度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模型的合肥实证. 地理研究, 2024, 43(6): 1502-1521. [Han Huiran, Xu Lingyi, Yang Chengfeng. The impact of multi-scale built environmen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Hefei based on 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model,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4, 43(6): 1502-1521.]
[39] 彭红松, 韩娅, 虞虎, 等. 日常和旅游两种情景的自然接触对儿童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差异: 兼论自然联结的中介效应. 地理研究, 2022, 41(2): 358-372. [Peng Hongsong, Han Ya, Yu Hu, et al. The difference effects of nature contact on children’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ntion under the daily and the tourism scenarios: The mediating role of nature connectednes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2, 41(2): 358-372.]
[40] 张琳, 周素红, 郑重, 等. 日常活动环境暴露对流动与户籍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差异.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8): 1570-1584. [Zhang Lin, Zhou Suhong, Zheng Zhong, et al.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floating and registered popu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ily activitie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4, 43(8): 1570- 1584.]
本文来源:《地理研究》2025年5月 第44卷第5期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重磅 | 中央明确城市更新“路线图”!《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出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报告 | 张文忠:基于区位效用分析框架下城市更新机制解析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张文忠:新发展理念下城市更新行动的内涵理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