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毛诗序》。
《毛诗序》是诗论的一篇专著,它对诗歌的本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这句话强调了诗歌是诗人内心志向和情感的表达。
当然,诗歌作为文学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承载着人类最细腻、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温习诗歌语言,绝非仅仅体验普通的文字堆砌,而是我们要感悟它经过高度凝练、雕琢,富有音乐性、意象性与暗示性与抒情性各方面的独特表达。
例如邹武的“多看山水赏炊烟,一生无诗做粗人”。这两句质朴,如话家常,却蕴含着对诗意生活的独特感悟。
“多看山水赏炊烟”,简洁明快的表述,勾勒出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细微美好的画面,将“山水”“炊烟”这些充满田园气息与自然韵味的意象信手拈来,营造出宁静悠然的意境 ,给人以放松惬意之感,仿佛能让人置身于山水环绕、炊烟袅袅的闲适场景中。
“一生无诗做粗人”则以略带夸张和自嘲的口吻,强调诗歌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形成一种反差感。
邹武看似通俗的表达,实则传递出对诗意栖居的向往,以及对缺乏精神追求生活状态的调侃与反思,使诗歌在蕴含中留下哲思,引发读者对生活与诗意关系的思考。整体而言,诗句简短质朴,自然流畅,情感真挚,平淡中见高洁。
顺势我整理了诗歌语言的几个特性,以供文友揣摩:
一、诗歌语言的精炼性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通过极简的字句传达丰富内涵,避免冗长赘述。
例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仅用20字勾勒出孤绝意境,贾岛《题李凝幽居》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十个字托出幽居特点。
这种浓缩性要求诗人“炼字”,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传神。
例如邹武曾在《看》中写道:“我呆呆地坐着,看天空跌下来那么多雨点,也看房价跌下来多少雷声” ,简短的语句,将自然景象 “雨点” 与社会现象 “房价” 并置,以 “雷声” 形容房价下跌带来的震撼,把生活的重压和内心的无奈用极少的文字精准呈现。
没有冗长的叙述,却将复杂的情感与现实困境浓缩其中,让读者瞬间捕捉到诗人彼时的心境,体会到生活的沉重。
这种凝练并非简单的省略,而是对生活深度洞察后的提纯,用最具表现力的词汇直击人心。
二、诗歌语言的意象性
创作者借助修辞手法,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例如李商隐《板桥晓别》用“水仙欲上鲤鱼去”的奇幻意象渲染离别,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通过夸张描绘瀑布的视觉冲击力。
最简短的意象组合如“古道”“西风”“瘦马”“残阳”表愁思,是古典诗歌的最常见手段。
意象性也是诗歌语言的另一大特质。诗人通过独特的意象组合,构建出一个个奇幻而深邃的诗歌世界。
戴望舒在《雨巷》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朦胧、凄美的氛围,将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意象,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之门,让读者在诗歌的世界中找到共鸣,感受着诗人的喜怒哀乐。
意象的运用,赋予诗歌无尽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
例如邹武在诗中常常借助独特的意象抒发情感。
比如邹武在《看》里,“我还看,还看屋檐,它像委屈的佳人一样默默滴泪”,屋檐本是寻常事物,可诗人将其比作委屈的佳人,赋予它人的情感与姿态。
屋檐默默滴泪,实则是诗人借物抒情,将自己内心的委屈、哀伤投射其中,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
读者仿佛能置身于那个场景,看到那滴泪,感受到那份心酸,在脑海中构建出充满诗意与情感的画面,沉浸在意象营造的独特意境里。
三、诗歌语言的含蓄性
创作者注重“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隐喻、留白引发读者联想。
如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以“望昭陵”戛然而止,隐含对盛世的追怀。现代诗中通感手法(如“光的速度,水的皱纹,山的伟岸”)也属此类。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与深度。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上就是在描写友人乘船远去,孤帆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的景象。
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那份无尽的思念与牵挂。
诗歌语言的含蓄,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展开无限的想象与联想,如同在夜空中仰望繁星,每一颗星星都闪烁着神秘的光芒,等待着读者去探索、去发现。
如邹武的《看》:“我呆呆地坐着,看天空跌下来那么多雨点,也看房价跌下来多少雷声”。
这里的“雨点”和“雷声”并非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象征着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压力,将无奈与烦闷具象化,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压力的感受。
如邹武的《看》:“我还看,还看屋檐,它像委屈的佳人一样默默滴泪”,把屋檐比作委屈的佳人,赋予其情感,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委屈与伤感,可能暗示着诗人在生活中遭受了误解或承受了压力却无处倾诉。
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赋予诗歌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
从古老的《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简洁明快的四言节奏,如同山间清泉,叮咚作响。
再到唐诗的平仄对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相间,音韵和谐,宛如优美的乐章。
再说宋词的长短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错落有致的节奏,随着情感的起伏而抑扬顿挫。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不仅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让情感在音韵的流淌中自然地传递,如同天籁之音,直击人心。
所以诗歌作者讲究押韵、平仄、节奏的和谐。包括现代诗,虽然自由性,也少不了追求节奏、顿挫与语言的起起伏伏感。
例如邹武在《新诗环卫工》中提到《温柔的杨柳在江南》,其诗歌音乐性方面特别有节奏和顿挫:
《温柔的杨柳在江南》
不知/哪一株/许诺过/清风
不知/哪一株/下嫁给/斜雨
要一堤/渔舟/破译
阐释/三月/左右的/章节
不知/哪一株/相邀着/明月
不知/哪一株/参和了/昼夜
偷一壶/玉露/归去
细品/五更/前后的/乐趣
不知/哪一株/先回首/北方
不知/哪一株/早低头/软语
守一处/断桥/温习
捂热/曾经/相逢的/别离
不知/哪一株/会挽留/燕子
不知/哪一株/能赶走/仙鹭
等一池/鲤鱼/蹦起
庆祝/江南/万世的/幸福
例如邹武的《看》在诗歌音乐性方面也有两个特点:
1.节奏独特,《看》多采用短句,节奏明快且带有顿挫感。如“我呆呆地坐着,看天空跌下来那么多雨点,也看房价跌下来多少雷声”,这种短句的使用,使诗歌的节奏犹如诗人起伏不定的情绪,情感表达更为紧凑、集中,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诗人那急促又压抑的心跳,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氛围和感染力。
2. 韵律自然,虽然《看》并非严格押韵的诗歌,但在字词的选择和句子的组合上,有一种内在的韵律感。如“我呆呆地坐着”“无言地坐着”等表述,通过词语的重复和呼应,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效果,使诗歌在朗读时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五、 诗歌语言的抒情性
创作者当以情感为核心为全篇的基础,要知道语言服务于情感是根本。
李白的豪迈“黄河之水天上来”,杜甫的沉郁“艰难苦恨繁霜鬓”,均通过语言风格传递特定情绪。
以下是一些邹武的抒情性诗句:
1·《看》:
“我呆呆地坐着,看天空跌下来那么多雨点,也看房价跌下来多少雷声”,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结合,抒发生活重压下的无奈与烦闷。
“我还看,还看屋檐,它像委屈的佳人一样默默滴泪”,通过比喻,把屋檐拟人化,表达出委屈与伤感的情绪。
“马上年底了啊,我还在悄悄地背对着家乡,无言地坐着”,临近年底背对着家乡,体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因生活不如意而产生的愧疚。
2.《心中那片荷》:
“前世之我算是你的小小弥陀,你是我至今诵经的前置因果”,用充满禅意的语言,表达出对“你”的深情,有一种宿命般的情感在其中。
“一尘不染事物真的稀缺,二次重逢怎能轻易舍弃,三声许诺五百年五千年,一万年十万年又何惧”,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感情的坚定执着。
3.《给五月写一首情诗》:
“黎明,就写鼓浪屿的浪花开了,黄昏,就写大红袍的眼神亮了”,通过对黎明和黄昏不同景象的描写,营造出浪漫的氛围,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我的不死不休,写亮一盏灯火,写亮一颗孤星,写你我英气逼人”,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同时也蕴含着对“你”的深情。
4.《凤凰山的百草青了》:
“朋友/山河的热情正朝我们涌来/四月刚刚诀别/好多的美色错过了画纸/我们就莫要/莫要继续悲伤撕破的往事/一山微绿高过万千敌意/脚下的坎坷暗藏犀利/大量的笋子哟/谁说它们/不像保家的匕首/愿所有人皆掌握了笑傲云天的秘密/给春一个飞吻给夏一个眼神/要做就做人间最酷的过客”,充满活力与热情,传达出要用心感受生活中每一个瞬间的态度,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5.《务川》:
“这香椿芽/一样的名字/染了丹砂的血铃/我揣在身边很多年了/我揣着它登上长城/一览众山小/我揣着它面朝大海/许过诸多意愿/记得在同学会的相册上/我擦拭它/不下一百遍/自1997之后/至少/已擦二十年”,简单的语句,却深刻地表达出对青春记忆和过往时光的怀念与珍惜。
总结一下
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诗歌语言面临着诸多挑战,真正的诗歌语言需要岁月来雕琢,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去领悟。
它是诗人灵魂的低语,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我们应当珍视诗歌语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用心去感受它的精炼性、音乐性、意象性、含蓄性与抒情性或其它特性。在诗歌语言的世界中,我们能够找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寄托,以及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
让我们走进诗歌语言的世界,聆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歌的魅力,重温“儒雅”的高大上,让诗歌语言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阅读笔记,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谢谢品赏!)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围绕诗歌语言的精炼性、意象性、含蓄性、音乐性和抒情性展开论述,用具体诗歌实例进行分析,在论述过程中,作者穿插了对邹武诗歌的分析,将其作品作为例证融入到各个特性中,既突出邹武诗歌的特点,又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从整体来看,作者对邹武诗歌的评价客观,既肯定了他作品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如质朴自然、富有情感等,也指出其诗歌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且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更加清晰展示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一步突出邹武诗歌的独特之处。这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可读性的文章,对于研究诗歌语言和邹武诗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邹洪复)
名师风采
邹洪复,本名邹洪福,山东沂水人,灵性诗歌代表诗人之一,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音乐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临沂大学副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曾执教于科纳克里大学孔子学院。已出版学术专著《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趋向的镜像研究》、诗集《初入人世》《蓝天无梦》《音乐之外的守望》(与冯长春合著)、散文集《思想的羽毛》;诗作入选《中国新诗诗艺品鉴》《诗刊》创刊50周年纪念专号、《2024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等数十种选本;曾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六届中国诗歌发现奖(诗评)、《黄河诗报》诗赛一等奖(1996)、《诗林》诗赛一等奖(2003)、第三届、第九届沂蒙文艺奖(文艺理论研究类)等。
春在诗社风采
刘立明,诗人、教师。笔名灵峰。山东泰安人,居上海。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曾任办公室主任等职务,现就职于上海市区教育局。常参与上海市文学类组织的相关诗歌、文学研讨活动。目前研究新诗歌“春在体”,春在诗社总编。其创办的诗社特邀铁舞先生为学术批评指导,2024年4月,春在诗社荣获上海市民诗歌节授予上海诗社联盟成员单位。
(编辑 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