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

68岁的张阿姨有5种不同包装的降压药:有的因为头晕自行加量服用,有的听说副作用大就擅自停用,还有女儿网购的“天然降压茶”,导致她的血压“忽上忽下”,遂到医院就诊。经过询问,医生发现不规范用药是导致张阿姨血压控制不佳的首要原因。

其实,张阿姨的情况并非个例。本文将为您梳理科学服用降压药的五大原则。

原则一

认清高血压的“隐形杀伤力”

血压持续超标就像给全身血管安装了定时炸弹:当收缩压超过130毫米汞柱时,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风险增加30%,心肌梗死风险增加25%。但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超过50%的患者在出现心肌梗死、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前,根本感受不到明显症状。

正确认知:高血压患者不能靠“感觉”吃药,即便没有头晕等症状,也要坚持规范服药。就像汽车胎压过高时,要尽早干预,不能等爆胎才处理。

原则二

用药记住“定时、定量、定向”

1.定时服药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节律,建议晨起服药(特殊情况遵医嘱)。长效降压药每天固定时间服用1次,短效药应严格按间隔时间服用。

2.定量用药临床常见两种用药极端:血压稍降就减量或停药,出现不适就加倍。正确做法是:初始治疗从小剂量开始,监测血压变化,一般2~4周后复诊调药,切忌自行增减药量。


3.定向组合联合用药不是简单的“1+1”,需遵循药理机制搭配。例如,钙通道阻滞剂(地平类药物)+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药物),这一组合可以在协同降压的同时保护肾脏。

原则三

避开这些用药误区


误区一:新药、贵药等于好药

正解:降压效果与药物价格无关,而主要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降压效应持续时间有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

误区二:血压正常就停药

正解:服用降压药可以控制血压,而非治愈高血压,突然停药风险更高。

误区三:用保健品替代药物

正解:“纯天然”成分的保健品降压作用都较弱,不能替代降压药物。正规的保健品需在医生指导下作为降压治疗适度的补充。

误区四:服药后立即测血压

正解:服药后两小时再测药效稳态,清晨服药前测基础血压,建立“用药-血压”记录表。

误区五:忽视药物副作用

正解:服用利尿剂类药物后若出现肢体乏力(可能因低钾所致),建议到医院检查血钾及可能诱发低钾的其他原因。服用普利类药物干咳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换为沙坦类药物。

原则四

个性化用药方案制订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指出,降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血压目标并保持长期持续血压达标,更重要的是最终降低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风险。

因此,针对患者病情,一般优先选择有证据支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的降压药物,首选每日服药1次可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的长效药物。一般患者首选常规剂量起始治疗;如患者血压超过160/100毫米汞柱,或超过患者血压目标值20/10毫米汞柱,或者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

注意:糖尿病患者优选普利类、沙坦类药物;孕妇禁用普利类、沙坦类药物;痛风患者慎用利尿剂类药物。

原则五

降压药增效的“黄金搭档”

★精准监测建议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并记录,就诊时携带至少1周的完整记录。

★注意限盐每日食盐摄入减少至3克,可使收缩压下降4~5毫米汞柱,相当于增加一种降压药的效果。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应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

★按时服药动态血压监测是制订服药时间方案的最佳依据。夜间高血压患者建议睡前服药,晨峰明显者可选择清晨服药。

★情绪管理焦虑会使降压药效果打折扣。学习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每天3次,每次5分钟。

写在最后:高血压治疗应记住“三要三不要”原则:要规律监测、要医患沟通、要综合管理;不要自行调药、不要迷信偏方、不要放弃希望。让每一片降压药发挥最大作用,是对健康的承诺。


文: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何洪波

整理:杨莉琴 朱广平

编辑:刘洋 秦明睿

校对:李诗尧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