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分别刊发文章,强调“中央八项规定是铁规矩、硬杠杠,必须一刻不松、寸步不让”“中央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更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当前,“四风”反弹回潮的风险犹在,风腐交织现象较为突出,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作风建设作为巩固执政根基的持久战略工程。

「破除作风沉疴」

学调研之道,破“浮假悬空”之弊——

中央八项规定首条强调“改进调查研究”,要求“深入了解真实情况”。

新形势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所变异、有所抬头:“遥感式”调研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以“指尖划过”代替“脚板粘泥”;“盆景式”调研精心策划路线、筛选对象,只见“亮点”,不见“堵点”……

要深学关于调查研究“深、实、细、准、效”五字诀,真学“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研学“解剖麻雀”的科学方法,辨别“数字噪音”、穿透“数据美颜”,杜绝“调而不研”“研而不决”。

学减负之法,破“隐形包袱”之缚——

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精简会议简报、切实改进会风文风,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基层减负松绑,提高工作效能。

新形势下,“文山会海”有所变异、有所抬头:“指尖上的文件”让政务App、工作群成为新的负担,“屏幕上的会议”挤占基层落实时间……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指示,不仅要控制显性的文件、会议数量,更要优化工作流程,整合数据平台,完善交办、督办、考核机制,切实为基层赋能增效。

学用权之规,破“特权思想”之根——

中央八项规定对出访活动、警卫工作、新闻报道、文稿发表等作出明确规范,剑指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这一病根。

近年来,高调的特权行为明显减少,但变相的特权思维仍需警惕。如在职务消费、公务用车等方面打“擦边球”,退休后违规享受特殊待遇等。

要重点聚焦实施细则和具体规范,防止在细节上“跑冒滴漏”,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明确底线和红线,不断强化公仆意识、规矩意识。

学廉洁之要,破“风腐交织”之患——

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规定”,这是巩固执政基础的生命线。

面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隐形变异,必须增强预见性、针对性,洞察“不吃公款吃老板”“化整为零规避监管”等新手法,辨识“电子红包”“虚拟货币支付”等新手段,抵制通过民间借贷获取大额回报等新腐败。

要重点学习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把握各种“隐身衣”“障眼法”的本质和危害,并通过加强警示教育,揭示从作风问题演变为腐败问题的轨迹和规律,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注重系统施策」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既是政治任务,更是能力考验,要求党员干部在学思践悟中校准政治方向、在知行合一中锤炼作风担当、在攻坚克难中践行初心使命。为此,有必要坚持系统思维,一体推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确保学有方向、查有重点、改有实效。

一要拧思想总开关,把“方向之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习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为什么学”的思想认识问题,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要坚决摒弃过关心态、应付思想,破除“影响发展论”“小节无害论”等错误认识。

二要发挥头雁效应,挖“病灶之源”。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领导干部要发挥头雁效应,找准病灶,动真碰硬,深挖细查,带头示范学、查、改。同时,在疏通传统监督渠道堵点基础上,善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监督网络,完善问题、责任、整改“三张清单”制度,确保问题查得准、责任落得实、整改见真章。

三要打纠树组合拳,建“学用闭环”。

“学”为“做”奠基,“查”为“改”铺路。通过对隐形变异、反复出现和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让“学”往深里走、“改”往实里做、“树”往心里去,打好纠治“四风”、树立新风的组合拳。

在此基础上,注重标本兼治,夯实与优化“三新机制”:一是群众参与监督的新机制,通过“随手拍”“码上评”等拓宽监督渠道;二是以问题纠错推动制度完善,从“解决一个问题”上升为“解决一类问题”;三是以预警新机制捕捉早期信号,推动风腐同查、同治、同办。

(作者: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毛军权)

原标题:《高调的特权行为明显减少,但变相的特权思维仍需警惕》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毛军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