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严重缺“家教”,别误会,这个“家教”指的是“家族传承教育”。协和“4+4”董某莹、“北极鲶鱼”就是缺乏家教的典型。
小镇侥幸通过几次考试改变了命运,有了曾经不敢想的阅历,见到了诸多新闻上的人物,有的还了解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受益颇深。
之所以提“家教”,是从一位外国朋友那里得到的启示。中国目前很少看到传承三代的家族,传承百年的更是极为罕见,但国外并不缺,有一次聊天。对方突然问小镇一个问题:你的家训是什么?给了你什么帮助,让你能够站在这里?
小镇直接蒙了,家训?听过没见过。
后来沟通也就理解了,在国外,一定层级以上的岗位不是普通人能够奢望的,早就固化了,只有极少数精英中的精英,能够靠自身的努力和基因变异突破固化的限制。而中国机会太多了,就算是普通的农家子弟,只要自己肯努力,无论家里多穷,绝不至于没学上。
比如桂海潮,父母都是种地的普通农民,而且还是偏远山区的贫困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靠学习改变了命运,不仅成为名校教授、博导,还成为了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
大多数当代中国人,还只能算是一代,自然谈不上家训。在中国古代,有一定积累的家族一定有家训,重点是给子孙后代划定行事的边界。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后代。以教子篇为例,一共五点“慈威并济方得良子”“妇人之仁终败儿”“父子间亲密有度”“溺爱等同于戕害”“气节尊严不可失”。今人读来感觉没啥稀奇,甚至爹味十足,但想想这可是一千多年前。
有这本家训在,家族教育再时时叮嘱、监督,犯错的概率肯定更低,就更容易传承下去。
西方也一样。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家族伦理准则,通过制度设计避免子孙后代无度挥霍、给整个家族招灾,只有能力、德行都经受住考验的,才能掌管家族;还有经常被提起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子孙后代不能直接空降管理层,而是要通过考核才行。
欧美老贵族或者说老钱,基本都有类似的制度设计,这跟中国古代的家训是类似的,避免子孙后代犯下牵连整个家族、无法挽回的错误。
中国古代、当代欧美的经验,对当代中国人尤其是权贵豪富等创一代,特别重要。
自己拼了一辈子,当然要推孩子一把,但怎么帮,就很不一样了。
普通人家找找关系也就罢了,而越是权贵、越是豪富,越要守住界限,因为地位越高,一旦犯错引发的社会反噬就越严重。
比如同样是中考没考好,托关系进了一所重点高中,普通人家这么做,大家顶多关系找的谁,看看自己能不能用上,但如果是局长、巨富或者明星这么做,一旦被曝光,公众反而会非常警惕,不仅否定托关系上高中的具体行为,还要进一步质疑权势、地位、财富是不是来路不正,是不是还存在更多不可见光的严重问题。
不当行为被曝光后,家族的声誉瞬间崩塌,带来的损失远超自家孩子没能上高中。
高中还是太简单,那么换成进入一所好大学、得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呢?比如董某莹,很容易成为被全国关注的焦点,成为汹涌的社会情绪的泄洪口。
网络跟现实不同,是一个“强肉弱食”的世界。
现实中越强的人在网络上越脆弱。
权势豪富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堪称呼风唤雨,似乎啥都能办到,但一旦被单拎出来全网聚焦,权势只会成为罪证,而且地位越高,自己的对手能量越大,很容易墙倒众人推,一旦越过临界点,权势家族崩塌的速度远超普通家庭。
别说权势豪富了,就算是普通公务员,在网络上也是弱势群体,任何公职人员入职后的第一课,就是不要轻易暴露公职身份,尤其在网络上。
作为一代,最重要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孩子,要平衡支持孩子成长和不给家族招灾的界限,这很难。
别看一代的事业很成功,但在育儿上,跟普通人一样,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准确评估,搞不清楚自家孩子的能力边界、摸不清孩子的德行节操,往往把孩子托举到超出孩子能力和德行的位置,这就给整个家族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这几年,不成器的后代,已经成了多少家族崩盘的导火索。
就以“4+4”的董某莹举例,她的父母在北京不算什么大官,作为国企厅处级、高校处级,不能说普通家庭,但总的来说并没有突破中层与上层的界限。当然董家肯定比一般北京中产厉害得多,从小就规划了非常高效率的路线。
在国内就读顶级名校,然后去美国完成高中教育,本科就读哥伦比亚大学下属巴纳德女子学院经济系。小镇猜测原本是准备安排进金融行业,网上也曝光董某莹早在2016年就以19岁在校生的身份担任某投资机构法人及股东,这显然是在铺路,当时国内金融行业很吃香。
然而几年后,国家开始整顿金融,董家肯定清楚金融行业未来日子不好过,已经不适合自家子女发展。于是之后很快转型,选择了医学这个专业壁垒极高的领域。,之所以选择医学,小镇猜测就是因为听说了协和医学院准备开展“4+4”试点,不同于北交、浙大的“4+4”限制很多,协和医学院没有自己的本科,可操作空间就大了。
之后路线就很清晰了。协和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借助家里的人脉拜入大佬门下,然后一路开绿灯,这些细节就不赘述了。
但是,董家实在太没有“家教”了,没有把握托举孩子和避免灾祸的界限。
这个界限其实很清楚:可以为孩子成长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和机会,但关键的关卡,一定要让孩子凭自己的本事去闯,如果闯不过去,说明自家孩子不是那块料,就不要强行作弊购买结果。
董某莹这一路就是作弊上去的。卫健委的通报说的很清楚了,协和医学院的“4+4”要求QS排名前50大学的本科生,还要求修完不少于66学分的医学预科课程,但董某莹显然不是学霸,在报名的时候,大学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4门课16学分是伪造的,并不符合报考资格。
以董家的能量,伪造一个学分证明,沟通好相关人员不要认真核查,这并不难,于是就通过作弊上了协和“4+4”试点班。
但“4+4”是属于学霸才能搞定的,董某莹虽然是哥伦比亚的本科生,但当年进入名校就是走了捷径,学的还是不搭界经济学,在没有任何生物医学基础的情况下,又如何能靠自己完成协和“4+4”的教育呢?
面临无法毕业的关卡,董家再次作弊。卫健委通报显示“董某莹2023年博士学位论文主体部分(综述除外)与同年毕业的北京科技大学他人学位论文重复率超过20%”,另外还有4篇学术论文造假。这显然是董母的手笔,借助董夫乃至董家上一代的能量,再次让相关人员放松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报考、医学学习都不是靠自己能力完成的,又怎么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规培医生?还是要继续作弊,不仅调动关系,还吸引到了想要攀高枝的肖某,之所以选择肖某,大概率也是因为这个人没有底线,很适合填补学术能力的空白,这已经是第三次作弊。
如果没有东窗事发,几年后肯定要调离医疗一线,去行政岗位工作,这就拥有了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那么最终董某莹基本能跟父母保持在同一社会阶层,董家也就避免了阶层继续滑落。
设想一下,如果董家适可而止,没有一次又一次作弊,又会如何呢?
到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这一段为止,还不算作弊,毕竟这是可以放在明面说的规则,只要提前进入美国对口高中,积累入学资质,拿到够分量的推荐信,家里再赞助一笔钱,找找专业的机构,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难度低于在国内考211。
如果到这里结束,回国还是进入金融机构,虽然金融的日子不太好过,董家难免继续阶层滑落,但最起码富贵无忧。但错就错在从作弊获得“4+4”试点班报名资格开始,越过了红线。
现在一代越来越多,需要考虑二代培养问题,无论权贵豪富还是普通的城市中产,都要面临这个问题,地位越高,越紧迫。
关键是把握资源的使用方式。
一代掌握的资源,应该尽可能转化为孩子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优化孩子成长路径,不宜动用特权去改变规则,更不能靠作弊帮孩子打破关卡。
比如欧洲的老贵族,会把孩子送进公学等贵族学校,例如英国的伊顿公学,在这里都是权贵富豪或者个人能力极为出众的平民子弟,通过高强度的学习和领导力训练,最大限度提高孩子的能力,基本都能进入牛津剑桥等名校。
但注意,这并没有改变进入大学的规则,只是海量资源灌输,让孩子具有了通过既定规则进入名校的能力。
不仅是优化成长路径,上一代的资源还可以帮助孩子对冲一切非能力的风险。
比如普通人家的孩子,除了努力工作以外,还需要分配很大一部分精力去解决生存问题,这就挤占了成长的心力和时间,反观二代们,可以心无旁羁的努力工作。
举个例子,同样是考入部委,甚至是部委的核心岗位,普通人家也就开心一阵子,等上班以后,需要解决租房、买房、生活、孩子教育等等现实问题,上班的地方买不起、租不起,运气好单位有宿舍,运气不好那就得远远的找便宜的地方,每天通勤都得两个小时以上,一边参与国家大事,另一边还要得琢磨下个月房租又得交了。
二代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琐事,刚确定入职,家里就在单位附近准备好了房子,走10分钟就能到单位,下班后也不急着回家,就算加班到9点,仍然比7点下班的同事回家早,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卷的过?这还没说其他额外的资源投入和机会获得。
晋升差别就更大了。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定要明白,自己能力足够、工作出众,仅仅是晋升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只不过作为普通人,想要争取机会,也只能卷自己,哪怕2倍努力能够提高1%的成功率也得拼;但二代就不一样了,只要能力够、工作成绩达标,晋升、奖励、机会谁也抢不走。
更多的不赘述了。
优化成长路径,从小耳濡目染,不需要自己试错,对冲非能力风险,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仅仅这些已经具有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如果这样还是无法靠自己的能力打破关键的关卡,那就要明白孩子的界限就到这了。
聪明的一代家长就知道得放手了,又怎么会发生德不配位导致整个家族崩盘的危机呢?
不仅不能作弊,还要以更高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孩子,更加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因为资源已经足够多了,没有必要通过打破道德甚至法律底线来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
核心原则就是三个不:
不替代竞争:资源用于提升孩子的能力,优化过程,而非直接购买结果。
不害怕透明公开:要确保自己为孩子做的一切,就算公开透明,也经得起社会舆论最严格的审视,不至于被质疑滥用特权。
不挤压他人尤其普通人的机会:决不能动用自己的权势和资源,去侵占公共资源,这是大忌。
如果还是不甘心,那就多生孩子,孩子多了,总有一个能扛起家族的下一代,只要有了主心骨,剩下的孩子就算再不成器,总归是自己人。
再退一步,就算子女辈不成器,但只要守住底线,不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后代总会有人重振家族。
正如《颜氏家训》的琅琊颜氏家族,颜之推虽然没有显赫功勋,也没当多大的官,但家族数百年长盛不衰、后代彪炳史册者源源不绝,甚至一千年后的十七世纪,后代颜元还开创了“颜李学派”,其尚实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已经占据优势,急啥呢?
二代大概率是无法超越一代的,这很正常。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